苏科版七年级上册食物网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食物网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5 09: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6.2食物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X量分布模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X
食物链
A
有机物含量
丁→丙→乙→甲
B
个体数量
丁→丙→乙→甲
C
DDT(一种农药)含量
甲→乙→丙→丁
D
化学能含量
甲→乙→丙→丁
下列有关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②动物采食野果,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③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④蜜蜂采集花粉时,可以帮助植物顺利传粉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下列关于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没有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依旧可以进行
B.
一些真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
C.
地衣是细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地衣在土壤形成中有一定作用
D.
蜜蜂在汲取花蜜时可帮助植物传粉,与植物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有5条食物链
B.
能量流动从光开始
C.
初级消费者是蝉和细菌
D.
最高营养级是蛇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
B.
若要使该食物网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只需要再加上分解者
C.
蛇与鹰的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D.
若该草原为了杀灭害虫,喷洒了一种含有机汞的农药,则一段时间后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其中,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畜禽粪便和垃圾等“农村三废”取得重要进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作物、畜禽和微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隐含着一条食物链:农作物→细菌
C.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通常属于分解者
D.
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低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
下列关于鸟与人类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燕子、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农林害虫
B.
鸡、鸭、鹅等家禽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C.
有的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D.
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绿色植物方面没有什么作用
“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A.
生物圈
B.
生态因素
C.
食物链和食物网
D.
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
B.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可以反复利用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羊吃草,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松鼠将松果藏在地下,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
太阳鸟吸食花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D.
牧民大规模猎捕狼,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如图所示为七年级某班制作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典型生态系统
B.
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C.
该生态瓶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
D.
该生态瓶里可以建立一条食物链:阳光→水草→小鱼
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A.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B.
澳大利亚草原牛羊粪成灾,引入蜣螂解决危机
C.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
D.
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
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a是生产者,则b、c是消费者
B.
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c→b
C.
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
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而进行
B.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多
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D.
物质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D.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B.
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C.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动物在生物圈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能直接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是(  )
A.
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
动物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的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
C.
动物的遗体和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D.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包含了几条食物链?(

A.
2条
B.
4条
C.
5条
D.
6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A.
所有的鱼类
B.
所有的动物
C.
所有的生物
D.
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下列对如图所示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若y表示肺泡的容积,则ab曲线表示吸气过程
B.
若y表示某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则b点表示凌晨时分
C.
若y表示某一封闭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D.
若y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
达州市某地鼠患成灾,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为此,生物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的生物及其它指标,以下是他们调查的部分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一有五条食物链,其中小麦是生产者
B.
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蛇→鷹
C.
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减少
D.
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增多
5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三个“世界蜜蜂日”,中国蜂产品协会日前发布了2020年的庆祝主题“蜜蜂—健康使者”,提示人们重新审视蜜蜂这种古老的昆虫对生态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价值。下列有关蜜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蜜蜂是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
B.
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
C.
蜜蜂能帮助植物传粉
D.
两只蜜蜂在同一朵花上争采花蜜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方城大乘山又称大寺,地形起伏大,重峦叠嶂,孤峰突起,高山峻岭,山明水秀,树木葱茏,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有油松、水杉、刺槐、榆、杨、樟、银杏、栎类等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合林及其他植物70余种,形成了十分诱人的四季森林景观,被誉为“天然氧吧”,同时还有野猪、野鸡等禽兽40余种,蝶类20余种。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山上的所有生物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B.
山上丰富的动物、植物构成复杂的食物网
C.
山上的野猪、野鸡和各种蛾类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D.
大乘山对调节当地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
(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草属于____者,可通过_____作用将无机物合成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除图中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____。
(3)草原生态系统中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光、温度、空气、水分、鼠、兔等因素统称为____。
(4)为了防止草原病虫害,向牧草大量喷洒化学药剂DDT,则该食物网中____体内有毒物质DDT积累最多。
(5)该生态系统中鹰和蛇之间构成_________关系。
(6)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蛇、鹰、狐,会导致牧草的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能力是有限的。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1分)
某学校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分别在20℃、30℃下,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试管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内金鱼藻所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一所示。图二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当白炽灯与试管之间的距离由10cm处移动到50cm处时,产生的气泡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原因是______。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得知,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______和______。
(2)当白炽灯移动到50cm处时,对金鱼藻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只进行光合作用
B.不进行光合作用
C.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3)在图二中,有______条食物链。乙和丁之间是______关系。
(4)假如图二表示的是农田生态系统,则施用DDT农药后,体内DDT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生物兴趣小组制作四个生态瓶,补全制作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1)?????给四个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并分别加入适量且____________量的澄清池塘水和黑藻,然后在B、C、D瓶中加入其他生物,如下图所示。
将四个生态瓶的瓶口____________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将生态瓶摆放在____________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观察、记录各瓶内生物的生存状态。
(2)?????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_____________,分析其组成,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瓶制作过程中,会带入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属于____________者。
(3)?????若要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标号)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4)?????为了探究D瓶中4种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小组同学对其中几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记录如下: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虹鳉
米虾
黑藻
/
米虾
椎实螺、黑藻
椎实螺
黑藻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应的食物网____________。其中米虾和椎实螺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____。
(5)?????该小组同学又进一步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是椎实螺、米虾、虹鳉的食物),发现该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延长。分析原因是,其中的生物种类更多,食物关系更加复杂,使得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更强。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有机物的含量也是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图中有机物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即丁→丙→乙→甲,A正确;
B.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丁→丙→乙→甲,B正确;
C.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DDT(一种农药)含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甲、乙、丙、丁,即甲→乙→丙→丁,C正确;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图中化学能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即丁→丙→乙→甲,D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①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因为腐生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物质的循环,错误;
②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正确;
③如果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因此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错误;
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集花粉时,能帮助植物传粉,正确。
综上所述,选项中有关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②④,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A.在自然界中,大量的腐生细菌和真菌会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不能正常进行,A错误;
B.扁桃体炎的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链球菌属于细菌,营寄生生活,链球菌能够从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人体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B错误;
C.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C错误;?
D.植物的花粉为蜜蜂提供了食物,而蜜蜂在采蜜时帮助植物传粉,它与植物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为:绿色植物→食草昆虫→吃虫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鼠→蛇→鹰,绿色植物→兔子→蛇→鹰,共4条。A错误;
B、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所以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该食物网的最高营养级是鹰,所以其体内残留有机汞含量最多。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解:A、农作物、畜禽和微生物,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B、因为食物链中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农作物→细菌,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错误;
C、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通常属于分解者,正确;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这是生物富集现象,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A.燕子、灰喜鹊、啄木鸟等可以捕食农林害虫,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鸡、鸭、鹅等家禽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有的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比如:孔雀,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绿色植物方面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生物圈是生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不符合题意;
B.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食物网,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树、花、草、属于生产者;虫、鸟、属于消费者;阳光、微风、溪水属于非生物成分,因此他们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C正确;
D、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不可反复利用。D错误;
10.【答案】D
【解析】解: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羊吃草,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松鼠将松果藏在地下,贮食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植物传播种子。B正确;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太阳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传粉,C正确;
D、牧民大规模猎捕狼,不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会破坏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解:A、“该生态瓶”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影响该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B正确;
C、该生态瓶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C正确;
D、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该生态瓶里可以建立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D错误。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解: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的屎壳郎曾经远赴澳大利亚为当地的生态环境贡献巨大这是因为屎壳郎以牛羊粪便为食,能够清除草原垃圾,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蜜蜂帮助植物传粉。C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D不符合题意。
自故选:A。
13.【答案】C
【解析】A.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A正确;
B.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的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C.杂食性的鸟吃昆虫,但是杂食性的鸟和昆虫又都吃绿色植物,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C错误;
D.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解:A、据图可知:a是生产者,b和c都是消费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c、b.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a→c→b,B正确。
C、若b灭绝,c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c的增加,a的数量又减少,所以导致c因缺乏食物又迅速下降。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可见该生态系统由a、b、c、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D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一般只有10%-20%流向下一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因此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少,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越少,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在四个选项中,D选项的食物链:绿色植物→鼠→猫头鹰,只有3个营养级,营养级最少能量消耗的最少,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D
【解析】动物的作用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传粉和传播种子,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都有促进物质循环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A
【解析】解、A、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说明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发展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不能直接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符合题意。
BC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C
【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玉米→老鼠→蛇;玉米→玉米螟→青蛙→蛇;玉米→蝗虫→青蛙→蛇;杂草→蝗虫→青蛙→蛇;杂草→老鼠→蛇,因此该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为5条,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食物网。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D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减少,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的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的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食肉动物),直到最高级消费者。因此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D符合题意。故选D。
21.【答案】D
【解析】解:A、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若y表示肺泡的容积,则ab曲线表示吸气过程,A正确;
B、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凌晨二氧化碳积累到最高值,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则b点是凌晨时分,B正确;
C、在某封闭草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兔由于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兔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当兔的数量过多时,由于食物不足,兔的数量又大量减少,C正确。
D、bd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血液经过此处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是血液中氧的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22.【答案】C
【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图一有2条食物链,小麦→鼠→猫头鹰、小麦→鼠→蛇→猫头鹰,其中小麦是生产者,A错误;
B、图二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二写出图一中的一条食物链,可以是:小麦→鼠→猫头鹰、小麦→鼠→蛇→猫头鹰,B错误;
C、图一中若施用鼠药使鼠的数量减少,短期内蛇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将减少,C正确;
D、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根据图三中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食物链可表达如下:丁→乙→甲→丙,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会沿着图三中的丁→乙→甲→丙逐级减少,D错误。
故选:C。
23.【答案】D
【解析】A.蜜蜂是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A正确;
B.蜜蜂通过舞蹈指示蜜源所在方向,B正确;
C.蜜蜂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飞来飞去,能帮助植物传粉,C正确;
D.两只蜜蜂在同一朵花上争采花蜜的行为是同种动物之间为了食物而发生的攻击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D错误。故选D。
24.【答案】A
【解析】A.山上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山上丰富的动物、植物构成复杂的食物网,B正确;
C.山上的野猪、野鸡和各种蛾类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正确;
D.乘山对调节当地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25.【答案】(1)5;草→鼠→蛇→鹰
(2)生产;光合;有机物;太阳能;分解者
(3)生态因素
(4)鹰
(5)捕食和竞争
(6)自动调节
26.【答案】逐渐减少?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光合作用减弱,产生的氧气减少?
光照强度?
环境温度?
D?
2?
竞争?

27.【答案】(1)等;密封;阳光充足????????????????????????????
(2)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A和B
(4);捕食和竞争
(5)自我调节
【解析】(1)生物兴趣小组制作四个生态瓶,给四个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澄清池塘水和黑藻,然后在B、C、D瓶中加入其他生物。将四个生态瓶的瓶口密封,以防止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瓶内。将生态瓶摆放在阳光充足且温暖的地方,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观察、记录各瓶内生物的生存状态。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生态瓶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黑藻;生态瓶制作过程中,会带入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属于分解者。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若要研究米虾对黑藻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图中就要设置以米虾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因此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4)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多条的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终消费者。题干中生产者是黑藻,一黑藻为食的有椎实螺和米虾,以椎实螺为食的是米虾,以米虾为食的是虹鳉。故相应的食物网为
,其中米虾和椎实螺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大小,主要取决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在D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宝塔草,使得生物种类更多,食物关系更加复杂,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故答案为:
(1)等;密封;阳光充足????????????????????????????
(2)生态系统;黑藻;分解
(3)A和B
(4);捕食和竞争
(5)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