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14: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备人: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外交政
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难点: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同苏联等___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2.提出:(1)________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___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1954年,周恩来又与________、________两国总理进行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3.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说:“如果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声明中提到的原则,应该适用于(
)①发展中国家
②经济发达国家
③弱小落后国家
④资本主义强国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主要来自(
)A.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B.亚洲和欧洲C.亚洲和非洲
D.欧洲、亚洲和非洲5.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它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C.第三世界的合作
D.求同存异方针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材料二:……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权利。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材料三:……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二次备课
3、内容:________________、互不侵犯、________________、平等互惠、________________。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时间:________年。2、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的万隆。3、人物: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4、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5、内容:讨论保卫和平、________________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6、结果: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________________的团结与合作。7、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________________,保卫________________,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1.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互不侵犯
D.维护主权2.由周恩来倡导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基本准则是(
)A.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1)材料一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周恩来这段发言的精髓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同”“异”各指什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