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33分)
一、基础知识( 24分,1~8题 每小题3分 )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喋血 编辑 融会贯通 水龙头 夜幕 靓 (liàng)妆 慰藉(jiè)
B 苍海 殴打 仗义直言 俱乐部 恶梦 弄(lòng)堂 执拗(niù)
C 迟顿 抱怨 唇枪舌箭 挖墙角 婆娑 发酵(jiào) 泥(nì)古
D 文采 绯红 挑肥拣瘦 打瞌睡 惺忪 轧(gá)票 船舷(xián)
2.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季房交会开幕当天,房地产交易中心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直到晚上8点,交易厅里还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B 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C 这篇论文不仅高屋建瓴,具有理论的高度,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实例材料显示了其联系现实的广度。
D 他看好了商场里那双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B.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C.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可小李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 .没想到,才三年,这里就改头换面,山清水秀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古老文明的历史如果说是以甲骨和青铜承载的,那么浇铸于速盘之上的文字则是当之无愧的青铜铸造的史书。
B、安徽市民曾玉江在胥坝渡口岸边偶然看到江面上有白色的动物在游动,因为好奇,就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的录像功能拍摄了下来。
C、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D、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B、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卫生部日前公布的《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表明,我国目前已经有至少10亿余人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D、“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 “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_______外,还可以___________。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_________,一下子变得清晰明媚起来,__________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 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
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 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
⑤点染胭脂的春桃 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⑤⑥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①②④③⑥⑤ D、 ②①④③⑤⑥
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社会的底蕴
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
③ 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④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⑤一方面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④①③
8.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____ 外边下起了大雨,但是他们还是按照约定一起去公园了。
② 人们在面对外界事物时,总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感____ 。
他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过激看法,不能不说是____ 偏颇的。
A 不管 反映 有失 B 尽管 反应 失之
C 尽管 反映 失之 D 不管 反应 有失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裴楷尝引广共谈,自夕申旦,雅相钦挹,叹曰:“我所不如也。”
王戎为荆州刺史,闻广为夏侯玄所赏,乃举为秀才。楷又荐广于贾充,遂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其为识者所叹美如此。
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玠曰:“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广曰:“因也。”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其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先是河南官舍多妖怪,前尹多不敢处正寝,广居之不疑。尝外户自闭,左右皆惊,广独自若。顾见墙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楷尝引广共谈 引:邀请 B.见广而奇之 奇:以……为奇
C.顾见墙有孔 顾:回头看 D.常恐微言将绝 微:微小的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乐广“善谈论”的一项是 ( )
①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 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③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 ④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⑤玠病即愈 ⑥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广致力学业,性情谦和,有见识,先后受到裴楷、夏侯玄等人的赏识。
B.卫玠儿童时不理解梦是心有所想而致,苦思成疾,乐广听说后,派人为他治好了疾病。
C.乐广为官治政功在长远。评论他人,必先褒奖长处;若人有过,必先宽恕。他离职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D.河南尹乐广不听信官舍闹妖怪的事,住进正房,经观察后发现原来是一只野狸猫在作怪。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三、诗歌和默写(共1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处。(4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2)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4—17题。(共20分)
夜游者
李雪峰
①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②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③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却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④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⑤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 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与熟悉的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⑥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⑦但我一直梦想着。
1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全文以“我”为线索,写我对夜游者认识的转变过程,由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他们的幸福。
B.作品描写了乡村大自然质朴、和谐、宁静、美好的景色,与夜深孤独游荡的老人寂寞的身影恰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C.李雪峰的散文的长处在于善于营造一种质朴而美好的乡村氛围,文中总是洋溢着一种亲切而甜蜜的田园诗意蕴藉之美。
D.作者在第六段告诉读者,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他们的灵魂是空虚的,生活是居无定所的,比起那些在乡村的深夜,在旷野坟地孤独游荡的“幸福”的“寂寞”的老人,城里的人们,才是真正的灵魂无依的可怜虫。
E.作品的深层内涵在于:乡村尽管是纯朴、宁静和诗意的,却又是贫困、落后甚至痛苦的。远离乡村,融入城市繁荣、发展的轨道之中,才能享受到真正美好的生活。
15.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6分)
17.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18--21题(共15分)。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 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巳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约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8.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特点。( 3分)
19.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4分)
20.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 3分)
21.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5分)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22.给下面的新闻加上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3分)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3尊被盗玉佛由福建省福州市警方全程护送,安全运抵海拔近千米的千年古寺――闽侯雪峰寺.10月15日凌晨,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素有"南方第一刹"美誉的千年古寺――闽侯雪峰寺崇圣禅寺大雄宝殿内3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玉佛像被盗.这3尊玉佛系明末该寺达本法师主持兴建寺院时,由缅甸国王所赠,属于稀世珍宝.专案组民警在福建省宁德市公安局的协助下,在宁德高速公路截获被盗卧玉佛,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缴获买家支付的定金9000多元.随后参战民警乘胜追击,在宁德市霞浦县追回另外2尊被盗的坐玉佛,并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23. 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3分)
注意:从 孔明、 悟空、 武松、 黛玉四个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完成下联。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 (内容不得有删减) ( 4分)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穷人的歌者”,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七.作文。(60分)
25.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中有这么一段话:“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谁又没曾“衔过青橄榄”呢?在你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联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1~8题每个3分)
1.D
2. C(“不绝如缕”指形势危急或声音悠长;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忍痛割爱,是指忍着内心的痛苦,放弃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心爱的东西。)
3. B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一文不名,同“不名一钱”“不名一文”,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名,占有。这里宜改为“一文不值”。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贬义。C 一个人应为“手忙脚乱”,指多人的时候才可说“七手八脚”)
4. D、( A、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如果说”应放在“中国古老文明”前面; B“录像功能”与“拍摄”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录像功能”; C、搭配不当,安排不能支配问题 )
5. D、(A杂糅,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B、强加逻辑关系或者说搭配不当,“反而”与“因为”,不搭配,可改为“因而”;C、至少后得用确数。)
6、C(陈述对象“桃花”要一气贯通)
7.B(①是“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应接在④之后;②与③是承接关系,而且是“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跟光”所能起到的作用,所以应接在⑤之后。再根据以成人的眼光衬托儿童的眼光的逻辑关系和前二后三的结构特点,即可排出④①⑤②③。)
8. B
二、(9分,每小题3分)
9、D (微:精妙的,精微的) 10、A
11、B 是派人驾车亲自前往为他治病。
附: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人。他的父亲很早去世。乐广孤单寒贫,寄居在异乡——山阳,家境贫寒致力学业,没人了解他。乐广性情谦和节俭,有远见,很少有贪图享乐的要求,与人无争。尤其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来使人心服,他不懂的事,就沉默不语。裴楷曾经邀请乐广谈话,通宵达旦,裴楷非常敬佩推重乐广,赞叹说:“我不如他啊。”
王戎做荆州刺史,听说乐广被夏侯玄所赏识,就推举乐广做秀才。裴楷又把乐广推荐给贾充,于是乐广被征招为太尉属官,后调任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认为他奇特,说:“自从过去的几位贤人去世后,常常担心精妙之言将要断绝了,可是现在竟然又在您这里听到了啊。” 卫瓘命令几个儿子到乐广那里去,说:“这个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镜,晶莹剔透,看见他(听他谈论)像是拨开云雾看见了青天。”王衍对自己说:“我与人讲话很简要明白,等见到乐广,便觉得自己很烦琐。” 乐广被认识的人如此赞美。
后来,乐广调出朝廷补任元城县令,后提升中书侍郎,调任太子中庶子,历任侍中、河南尹。乐广曾经有个很亲密的客人,很久没来作客,乐广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上次来的时候,承蒙您请我喝酒,刚要饮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感到很厌恶它,喝下这杯酒之后就生病了。”当时河南官府办公大厅的墙壁挂有兽角,上面用油漆画着蛇。乐广料想客人酒杯中的蛇就是兽角的影子,他又把酒杯放在客人上次坐过的地方,对客人说:“又看见酒杯中有了什么吗?”客人回答说:“同上次见到的一样。”乐广于是就向客人说明了原因,客人的怀疑一下子消除了,积久难治的病立刻就好了。卫玠童年时,曾经问乐广梦的形成,乐广说这是心有所想。卫玠说:“精神和形体都没有接触到的事物却梦见了,难道是心有所想吗?”乐广说:“是凭借一定事物心想而成的。”卫玠思考这件事经过一个月也没想通,于是因为这个生病了。乐广听到他生病的原因,让人驾车亲自去为卫玠剖析做梦这件事,卫玠的病随即痊愈了。乐广感叹说:“这位贤人胸中应当一定没有难以治愈的病!”
乐广为官治理政事,当时没有功绩声誉。然而他每次离开职位后常常被人们思念。凡是他评论人,一定先称赞那个人的长处,那么他的短处不说也自然显现了。别人有过错,先最大限度地宽恕。这样一来善恶也自然清楚了。在他当河南尹之前,河南官府的房子多闹妖怪,先前的河南尹多不敢住正房,乐广住在那里毫不疑惧。外面的门曾经自动关闭,他身边的人都惊惧,乐广独自像平常一样。乐广回头看见墙上有孔,让人挖掘墙孔,捉到一只野狸猫子,并杀死了,那些妖怪的事也没有了。
三、诗歌和默写(共12分)
12.参考答案:8分
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13.略。4分
四、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4—17题。(共20分)
14.(5分)AE.(A全文以“夜游者”为线索;E抒发了对当下沉静生活及纯真心灵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15.(4分)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村庄的寂静氛围,借此烘托出夜游者“寂寞”的心情。
16.(6分)夜游时孤独寂寞,无人相伴( 2分),但他们夜游时所见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2分),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2分)
17.(5分)这是一道开放题,明确观点1分,理由充分,层次清楚4分,。
观点一:这样的结尾很好(1分)。文章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结尾,干脆利落,却使文章意味绵长,引发读者思考(2分),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2分)。
观点二:这样的结尾不好(1分)。因为这样的结尾太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2分)。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状态,之后用“我一直梦想着”将全文结束,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有交代明确(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完成18--21题(共15分)。
18.答: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19.答: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政府要早些大量提供助学贷款;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20.答: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某一问题的普遍程度。
21.答: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社会救助要规范化,它不是随意施舍,要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尊。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22.三尊稀世玉佛 回归千年古寺
23.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无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4.参考答案: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