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当今我国人口状况是(
)
A.
增长速度变缓
B.
急剧增加
C.
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平衡
D.
出生率略小于死亡率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严格限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
B.
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解决饥饿人口的粮食问题
C.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资源有限,今后要禁止人口的增长
D.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可以避免(
)
A.
粮食匮乏
B.
交通堵塞
C.
水资源短缺
D.
以上三项都是
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相比(
)
A.
二者没有明确关系
B.
基本相同
C.
世界人口比我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
D.
我国人口增长快,世界人口数目基本稳定
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B.
要努力扩充资源,避免资源生产率下降,防止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C.
可再生资源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D.
可再生资源因为具有可再生性,所以可以无条件地开发
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资源就是环境中人类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
B.
风能属于自然资源,太阳能不属于自然资源
C.
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人类可以无限使用
D.
为了节约自然资源,人类应该停止发展经济,重点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应该(
)
①反对无计划地和盲目地开发利用??②禁止开发利用??③珍惜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④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和特点,制订开发保护计划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农业
B.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生物多样性
C.
直接排放废水,节省废水处理经费
D.
加强立法执法,宣传保护生物圈意义
科学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1959年的315微克/克转变至2000年的370微克/克,下列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主要是(
)
A.
野生生物的灭绝
B.
植被遭受破坏
C.
臭氧层的损坏
D.
全球气温增高
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原因是(
)
A.
过量砍伐森林
B.
过度开垦土地
C.
过度放牧,植被破损严重
D.
以上都是
经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渤海底层的水产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10,特产对虾在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渤海中海洋生物严重退化
B.
被海洋中的其它生物吃掉
C.
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
D.
人类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
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
D.
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行为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B.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C.
少用一次性筷子
D.
大量砍伐森林,促进经济发展
“可燃冰”因其外观像冰而且遇火即可燃烧而得名.燃烧值高污染少,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我国最近在可燃冰的开发上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下列有关说法和行为可取的是()
A.
“可燃冰”的出现说明自然界的能源是层出不穷的
B.
石油煤炭可由植物体转化而来是不用担心能源枯竭的
C.
石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加大利用可促进碳循环和能源再生
D.
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我们应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车
“低碳生活”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下列行为中能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损耗的是
①外出用餐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②多用手帕,少用纸巾??
③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
?
④打印纸两面使用
?⑤用洗菜、洗衣水冲厕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下列人类活动: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②要致富,砍大树③若要吃得好,就吃蛙蛇鸟④见毒蛇就打死它⑤退耕还林⑥提倡“免赠贺卡”、“少用一次性木筷”,其中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A.
①②⑥
B.
①⑤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就地焚烧垃圾
B.
提倡使用布袋购物
C.
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我市某地的一块荒地在城建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主要的植物
改造前
20种
9%
蒲公英、狗尾草、艾蒿
改造后
38种
27%
芦苇、菖蒲、睡莲
A.
改造目的是为市民提供生活物质
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
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B.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
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
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可再生资源就是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者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下列四类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水
B.
煤
C.
石油
D.
天然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现在这种生动的景象难得一见了,许多稻田里已经听不到蛙声,原因不包括( )
A.
乱捕滥杀
B.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C.
水域面积减少
D.
农业害虫增多
近年,我国东南沿海时常发生赤潮,严重影响渔业生产。赤潮是由于下列哪类生物大面积暴发形成的( )
A.
单细胞生物
B.
多细胞生物
C.
藻类植物
D.
水生植物
新《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下列叙述与此规定不符合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B.
倡导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C.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D.
禁止开发、利用一切野生动植物资源
下列与污染无关的是(
)
①酸雨?
②潮汐?
③赤潮?
④水俣病?
⑤大脖子病?
⑥温室效应
A.
②③
B.
②④
C.
②⑤
D.
③⑤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必将牢牢铭刻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下列对此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
C.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D.
生物圈包括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二、填空题
下面图1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3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
(2)若图1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能力。
(3)图2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_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
(4)图3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_____,它通过生理过程______(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______。
(5)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三、简答题
《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民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是______,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因素。
(3)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答案合理即给分)。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
???????(5)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_____生态系统。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既能使太阳光顺畅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热量,起着温室上的玻璃一样的作用,这就是温室效应。正是有了温室效应,地球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利于生命繁衍生息。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后,冰川会加速融化,海平面会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暴雨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气体可通过植物体的B______(填写生理活动)产生。
(2)煤是化石燃料之一,其所蕴含的能量是由古代的蕨类植物通过C______(填写生理活动)获得的。
(3)图中D表示由根吸收的______和______在茎中的运输,该运输通过______(选填“导管”或“筛管”)完成。
(4)能够促进D生理活动的进行,提高大气湿度的生理活动是______(选填图中字母)。
(5)如图,生理活动B和C的“”代表的物质是______。
(6)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暴雨、干旱、农作物减产等危害,为此,应大力开展______(选填“围湖造田”或“植树造林”)活动,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四、实验探究题
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李强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的清水中2~3天;
(2)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3)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4)在四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5)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三条金鱼,定时喂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下表: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
(2)该实验第5步中,放入各鱼缸的金鱼必须是______.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______.该如何设置?______.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血液,对健康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是否相关,同学们选不同时间段,对城市空气进行取样,检测PM2.5的浓度,统计结果如下表(单位:μm/m?):
采样时段
组别
清晨
(车流量
最小)
上班时段
(车流量大)
中午
(车流量小)
下班时段
(车流量
最大)
1
19
89
43
97
2
21
83
39
98
3
20
86
41
99
平均值
20
86
41
98
请分析回答:
(1)对空气进行取样时,应多次随机取样,并对结果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
?
?
?
?
??
?
?
。
(2)该探究实验中,?
?
?
?
?
?
?
??
?
?
为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遵循了探究实验的?
?
?
?
?
?
?
??
?
?
原则。
(3)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
?
?
?
?
?
?
??
?
?
,PM2.5的浓度越?
?
?
?
?
?
?
??
?
?
。
(4)由此,对我们日常出行的启示是:?
?
?
?
?
?
?
??
?
?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当今我国人口状况。解题关键是熟知当今我国人口状况。
【解答】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使得世界各国的人口死亡率降低,出生率高,人的寿命延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曾经一度急剧增长,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变缓。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过渡增长对人类的影响,注意理解掌握人口过渡增长对人类的影响。
【解答】
随着人口的过渡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利用,同时,人口过渡增长导致的失业问题可能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故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口过度增长与社会经济和资源之间的关系
【解答】
人口的增长要求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可以避免,粮食匮乏、交通堵塞和水资源短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的关系。解题关键是熟知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的关系。
【解答】
世界人口的总体趋势是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仍达1000多万,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因此我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相比基本相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解答本题关键掌握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解答】
可持续发展是是指既满足杜现代入的需求志以不道损害后代入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舒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土地,气候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对可在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够保持其再生能力,如过度利用,或受到污染,再生性资源也会枯竭竭。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对非再生性资源不致过度消耗并得到补充,故
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掌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自然资源就是环境中人类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A正确;
B.风能属于自然资源,太阳能也属于自然资源,B错误;
C.有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人类不能无限使用,C错误;
D.为了节约自然资源,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对生物圈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
【解答】
二氧化碳是使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就要从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角度考虑。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再就是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另外,植物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因此要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种类繁多,但人均不足,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由此分析可知。做法正确有①③④,故A符合题意。
??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圈,根据“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宣传主题,逐项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这一主题,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很多,如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开发新能源等。
【解答】
A、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安全城市,能减少环境污染,故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保护生物圈,故B正确;
C、工业废水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直接排放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故C错误;
D、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保护生物圈,防止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根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分析解答。
【解答】
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煤炭等燃料,且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保护生态环境。
【解答】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在我国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人民还想靠过度放牧、采伐森林,开垦耕地、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滥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滥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
【解答】
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海洋生物过度的捕捞,导致物种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排入海洋,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解答】
A.“山水林田湖草”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故A正确;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故B正确;
C.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组成,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C错误;
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圈,故D正确。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对生物圈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少用一次性筷子,能节省木材,有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砍伐森林,会破坏环境,不利于环境的保护,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略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低碳生活,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低碳生活的特点。
【解答】
一次性木筷取材于树木;纸制品(纸巾、打印纸等)的原料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树木;造纸厂是用水大户,节约用纸也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一水多用是生活中节水的好方法。让我们在曰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地球公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知识,要利用所学知识,根据具体事例加以解答。
【解答】
①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建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家园;
②树木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只能破坏环境;?因此,要致富,砍大树,是错误的做法;
③蛙蛇鸟是野生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而不能吃它们;
④毒蛇也是一个物种,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见毒蛇就打死它;
⑤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
⑥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要耗费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B符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根据不同做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合理性分析即可。
【解答】
A.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提倡使用布袋购物,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符合题意;
C.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更多的树木,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D.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质富营养化,造成水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
要综合表格中的文字内容和数据相结合,熟悉相关生物的类型和特点,才能全面解读选项含义,判断其正误。
【解答】
A.改造的目的是告诉气候条件,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A错误;?
B.改造前物种的种类是20种,改造后是38种,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
C.植被覆盖率增加到27%,可该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得到改善,C正确;?
D.改造前优势物种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优势物种是水生植物,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D正确。?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圈的概念以及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解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自然资源,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煤炭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故选A。
21.【答案】D
【解析】解:A、人的大量捕杀,必然导致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因此人类的大量捕杀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两栖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大,威胁两栖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水污染,农田被侵占等,破坏了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因此环境污染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C、两栖动物的受精和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水,因此水域面积减少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农业害虫增多,是因为青蛙等捕食害虫的动物减少了,不是造成两栖动物减少的原因,D符合题意。
故选:D。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威胁蛙类生存的原因。
22.【答案】C
【解析】解: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单细胞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中单细胞的浮游藻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危害渔业资源.
故选:C。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形成后,赤潮藻类会产生一些剧毒的毒素,有的毒素毒性与河豚毒素的毒性相当.海洋动物摄食这些藻类后,其毒素会积聚在动物体内,同时大量的藻类植物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而使得水中缺氧,进而引起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3.【答案】D
【解析】
【解答】
A、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正确;
B、倡导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正确;
C、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正确;
D、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合理开发,错误;
故选:D。
【分析】
解答此类题关键是以保护生物圈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可从各个方面保护生物圈:垃圾分类处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提倡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熟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2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解答】
①酸雨是由于硫化物等酸性物质排放造成的。
②潮汐是自然现象。
③赤潮可能是由于工业污染,海水富氧化造成的。
④水俣病是水域被重金污染造成的。
⑤大脖子病是人体缺乏碘元素造成的。
⑥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的。
所以与污染无关的是②潮汐、⑤大脖子病。
故选:C。
2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掌握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3.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所以,要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B正确;
C.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C正确;
D.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
故选:D。
26.【答案】(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一定的自动调节
(3)蛇;捕食和竞争??
(4)生产者;②;碳-氧平衡?
(5)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或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或植树造林或使用新能源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减少,但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蛇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4)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5)“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生态因素??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一定的自动调节
(3)蛇;捕食和竞争??
(4)生产者;②;碳-氧平衡?
(5)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或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或植树造林或使用新能源等)
27.【答案】(1)生物圈?
(2)非生物?
(3)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
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等(答案合理即可)?
???????(5)森林
【解析】
【分析】
此题的知识点较多,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
故答案为:
(1)生物圈;
(2)非生物;太阳能;
(3)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4)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
(5)森林。
28.【答案】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水?
无机盐?
导管?
A?
氧气?
植树造林
【解析】解:(1)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所以与温室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气体可通过植物体的B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煤是化石燃料之一,其所蕴含的能量是由古代的蕨类植物通过C
光合作用获得的;
(3)图中D表示由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在茎中的运输,该运输通过导管完成;
(4)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能够促进D生理活动的进行,提高大气湿度的生理活动是
A;
(5)B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C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如图,生理活动B和C的“”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6)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暴雨、干旱、农作物减产等危害,为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
(3)水;无机盐;
(4)A;
(5)氧气;
(6)植树造林。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9.【答案】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
?
健康的、大小、体重等相近、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
?
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而且电池浸出液浓度越大污染越严重
?
需要
?
在第5只鱼缸中只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解析】解:(1)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或废电池对水体无污染。
(2)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所加废电池浸出液的体积,除所加废电池浸出液的体积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该实验第5步中”,放入各鱼缸的金鱼必须是健康的、大小、体重等相近、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
(3)A所加废电池浸出液的体积最小,鱼活了15天,D所加废电池浸出液的体积最多,鱼只活了1天。因此“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而且电池浸出液浓度越大污染越严重。
(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故实验时需要设置对照组。如在第5只鱼缸中只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故答案为:
(1)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2)健康的、大小、体重等相近、生长状况相同的金鱼;
(3)废电池对水体有污染,而且电池浸出液浓度越大污染越严重;
(4)需要;在第5只鱼缸中只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和同样的金鱼,不加电池浸出液。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30.【答案】(1)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
(2)采样时段(或车流量);控制单一变量
(3)大;高?
(4)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城市车流量是否相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探究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解答】
???????(1)对空气进行取样时,应多次随机取样,并对结果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实验结果更科学。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而在不同时段车流量不同,因此,该探究实验中,采样时段(或车流量)为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这遵循了探究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3)清晨时段,车流量最少,PM2.5的平均值为20μm/m?;上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86μm/m?;中午时段,车流量少,PM2.5的平均值为41μm/m?;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98μm/m?;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高。
(4)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少开车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由此,对我们日常出行的启示是: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
故答案为:
???????(1)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
(2)采样时段(或车流量);控制单一变量
(3)大;高?
(4)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
第4页,共11页
第5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