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巩固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巩固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7 07: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巩固测试
一、选择题
下列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和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搞好个人卫生都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C.
日前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的人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
D.
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期间,同学们都分期分批免费注射了甲流疫苗,注射的药物和预防措施分别是()
A.
抗体、控制传染源
B.
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C.
抗原、控制传染源
D.
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医生会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
从而提高其对乙肝的抵抗力。疫苗接种到婴儿体内之后,可以使婴儿体内产生相应的(
)
A.
抗原
B.
抗体
C.
病原体
D.
特殊的糖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疫苗的安全问题。下列对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B.
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C.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
D.
接种疫苗可以治疗疾病
引起人体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都是()
A.
传染病
B.
传播途径
C.
病原体
D.
传染源
据统计,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
痢疾
B.
肺炎
C.
脊髓灰质炎
D.
脚癣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A.
HIV
B.
患者的家人或朋友
C.
患艾滋病的人
D.
患者用过的注射器
今年春季新冠肺炎蔓延全世界,全球掀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浪潮,经研究,该病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下列关于对该病的免疫及预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
B.
医院采集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原因是血浆中有大量淋巴细胞
C.
该病毒侵入肺泡细胞,首先要突破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D.
小明一回家后,就用肥皂洗手,从预防措施来看是切断传播途径
春夏是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专家认为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以及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这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
)
A.
讲究个人卫生
B.
保护易感人群
C.
控制传染源
D.
切断传播途径
准确分析具体实例是正确理解生物概念的重要手段,下列叙述的实例中只有一项是关于人体免疫的,这一项是(
)
A.
看喜剧小品,乐得流出眼泪
B.
唾液中含有的一些酶能杀死部分细菌
C.
皮肤中有一部分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可以阻挡紫外线
D.
小肠内的葡萄糖被吸收到毛细血管中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历,
在吃饭时,
口腔内壁有时会不慎被牙齿咬破,
但是这种伤口一般不会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
你推测这种物质最可能是(
)
A.
麦芽糖酶
B.
唾液淀粉酶
C.
溶菌酶
D.
抗生素
以下是人体与免疫有关的结构或物质,其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吞噬细胞
B.
溶菌酶、吞噬细胞
C.
抗体、淋巴细胞
D.
黏膜、杀菌物质
患了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多。从免疫学角度来分析,急性阑尾炎引起的白细胞数量增多属于(
)
A.
特异性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
C.
自然免疫
D.
人工免疫
下列疾病中,属于非传染病的是(
)
A.
肺结核
B.
贫血
C.
流行性感冒
D.
艾滋病
下列传染病中,不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A.
禽流感
B.
灰指甲
C.
艾滋病
D.
腮腺炎
皮肤烧伤的病人经常并发严重感染,这是因为()
A.
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皮肤失去防御功能
B.
皮肤没有免疫功能
C.
细菌和病毒伤害了皮肤,使其失去免疫功能
D.
高温把免疫细胞都烧死
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
A.
B.
C.
D.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使用的蛇毒分别是()
A.
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健康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下列与人体健康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给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从免疫角度看卡介苗相当于抗体
B.
吞噬细胞、溶菌酶参与的免疫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对禽流感患者及时隔离和治疗,这一过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D.
抗原被清除后,一段时间内,身体还有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下列免疫方式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①溶菌酶溶解病毒
②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③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④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
⑤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可吸附细菌并排出体外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二、填空题
很多市民把手足口病与口蹄疫相混淆,
曾一度引起恐慌,
其实手足口病是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的一种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
患者以婴幼儿多见。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传播快,
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呼吸道飞沫、接触也可传播。
(1)按病原体种类划分该传染病属于__________传染病。
(2)对于该类型传染病的预防,通常要对易感人群进行__________,此外,还应该防止__________。
(3)专家认为,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常见传染病。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
我们建议对患病幼儿进行__________并治疗。
人体能够依靠自身的调节能力对外界刺激进行灵敏地感知.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调节方面的问题: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
(2)一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此人在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内;随后此人感觉到疼痛难忍,这说明______.
(3)一位盲人“阅读”盲文小说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完成“阅读”和“理解”这两项反射活动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分别是______、______.
(4)脊髓灰质炎是一种能够导致人体瘫痪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该病属于______传染病.让健康婴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这种糖丸属于______.
三、简答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引起此次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人感染2019﹣nCoV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时会死亡。
材料二:2019﹣nCo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及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是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材料三:2020年1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表示: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把疫苗种子株培养成疫苗株,我们就可以制备疫苗。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2019﹣nCoV属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看,2019﹣nCoV属于________;与酵母菌相比2019﹣nCoV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李兰娟院士表示疫苗的研制指日可待。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_____,给健康人接种疫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症状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对患者应隔离治疗,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
资料二:
蛔虫病是由蛔虫引起的一种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患蛔虫病的人常常厌食并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时腹泻。预防蛔虫病:①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净、饭前便后洗手;②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腮腺炎病毒和蛔虫都称为_____。与蛔虫相比,腮腺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组成。
(2)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隔离治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
(3)从兔疫的角度看,接种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属于_____(填“抗体”或“抗原”),该疫苗对蛔虫病有作用吗?_____,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四、实验探究题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炭疽病时,利用绵羊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方法见表。分析问题并作出回答:
分组
第一次处理
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无病症
注射活性病菌
无病症
乙组绵羊
不注射任何病菌
无病症
注射活性病菌
有病症
(1)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2)甲组绵羊注射的脱毒病菌就是______(抗原/抗体),进入绵羊体内,刺激绵羊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_______(抗原/抗体)。因此甲组绵羊利用的是第____道防线,属于________免疫。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接种疫苗相当于实验中的____组的第一次处理。
?(4)为了防止炭疽病危害人群或家畜,每个国家都在流行爆发期对牧场进行了消毒,采取这一措施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免疫的功能。
【解析】
A.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搞好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B错误;
C.日前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的人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故C正确;
D.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核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故免疫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但当人体某些器官损坏,需要移植外界器官时,由于免疫的存在,不容易移植成活,这种情况下,免疫不是有益的,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功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计划免疫的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免疫功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计划免疫的意义。
【解答】
给同学们大多接种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起作用,从而使人体获得了对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力,避免人体再感染甲型H1N1流感。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故此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疫苗的相关知识,掌握疫苗是抗原以及特异性免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疫苗进入人体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因此疫苗属于抗原,A不正确;
B.给婴儿注射乙肝疫苗,疫苗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
B正确;
C.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C不正确;
D.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D不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疫苗的想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解答】
A、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
B、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C正确;
D、接种疫苗可以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感染,但是不能治疗疾病,D错误。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病原体的概念。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概念。
【解答】
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因此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是病原体,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病毒引起的疾病。
【解答】
A、痢疾的病原体是痢疾杆菌,由细菌引起的,故不符合题意;
B、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是肺炎双球菌,属于细菌.故不符合题意;
C、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故符合题意;
D、脚癣是由真菌引起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关键掌握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答】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因此艾滋病属于传染病,患艾滋病的人属于传染源、患者用过的注射器属于传播途径、HIV属于病原体。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解析】解:A、对侵入机体的病毒,机体既会发生体液免疫又会发生细胞免疫,A正确;
B、医院采集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原因是血浆中有大量能够杀灭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B错误;
C、该病毒侵入肺泡细胞,首先要突破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C正确;
D、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避免用手揉擦眼睛等属于传染病措施的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故选:B。
1、体液免疫过程为: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
传染病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专家认为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以及让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这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功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答】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唾液中含有的一些酶能杀死部分细菌,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的三道防线,关键是三道防线具体包括哪些。如何发挥作用。
【解答】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死亡。吃饭时,舌头或口腔内壁有时不慎会被牙齿咬破,但这种伤口一般不会感染发炎,这是因为唾液中的溶菌酶能够杀死伤口的病菌,从而有利于伤口的愈合,而不容易感染发炎,C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的免疫,掌握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吞噬细胞、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淋巴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C正确;
D.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都是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掌握人体三道防线以及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白细胞属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就做非特异性免疫。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掌握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以及传染病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肺结核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属于呼吸道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贫血指的是血液里的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里面的血红蛋白过少而引起的,既不传染也不流行,故B符合题意;
C.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症。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原体。
【解答】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A.禽流感、C.艾滋病和D.腮腺炎的病原体是病毒,B.灰指甲是由真菌引起的,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和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
【解答】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为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大皮肤烧伤的病人经常并发严重感染,这是因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皮肤失去了相应的保护功能,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原和抗体的概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数量变化。
【解答】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注射疫苗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抗体数量为0;注射疫苗一定时间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数量才开始增多;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抗体消灭抗原,导致抗原数量开始减少。因此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C。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19.【答案】D
【解析】解:A、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从免疫角度看卡介苗相当于抗原,A错误;
B、通过吞噬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产生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禽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及时隔离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错误;
D、当抗原侵入人体时,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抗原被清除后,一定时间内,身体还有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解答】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和二道防线,与病原体是一对多的关系,既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与病原体是一对一的关系,既只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可知,①溶菌酶溶解病毒,属于第一道防线、③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属于第二道防线、⑤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可吸附细菌并排出体外,属于第一道防线,因此①③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④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都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都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21.【答案】(1)病毒性
(2)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3)隔离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解答】
(1)手足口病按病原体种类划分属于病毒性传染病。
(2)对于该类型传染病的预防,通常要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疫苗,此外,还应该防止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
(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呼吸道飞沫、接触也可传播;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建议对患病幼儿进行隔离并治疗。
22.【答案】反射;脊髓;神经冲动沿脊髓传达到了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了感觉.;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消化道;保护易感人群;抗原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反射弧、传染病的类型及其预防措施。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解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分析题意可知,此人在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随后此人感觉到疼痛难忍,这说明神经冲动沿脊髓传达到了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了感觉.
(3)、人的大脑皮层有很多重要神经中枢,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分析题意可知,盲人“阅读”通过的是手指的触觉,该过程受大脑皮层中感觉中枢的控制,才能产生感觉,触摸到盲文.“理解”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是在语言中枢的参与和控制下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4)、脊髓灰质炎是一种能够导致人体瘫痪的传染病,该病主要是通过饮食传播,因此属于消化道类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糖丸是其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这种糖丸属于抗原,服用后能产生对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提高人们抵抗该病的能力,因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反射
(2)脊髓;神经冲动沿脊髓传达到了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了感觉.
(3)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
(4)消化道;保护易感人群;抗原
23.【答案】(1)病原体;抗原;没有细胞结构?
(2)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略
24.【答案】(1)病原体;遗传物质
(2)控制传染源
(3)抗原;没有;特异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染病的原因、病毒的结构、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原因、病毒的结构、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解答】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注射疫苗属于人工免疫,使人体获得抗体,注射疫苗后,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腮腺炎病毒和蛔虫都称为病原体。与蛔虫相比,腮腺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能传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隔离治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注射疫苗属于人工免疫,使人体获得抗体,注射疫苗后,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指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用,对蛔虫病有作用,所以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病原体;遗传物质
(2)控制传染源
(3)抗原;没有;特异性
25.【答案】(1)对照??
(2)抗原;抗体;三或3;特异性或后天性??
?
(3)甲??
?
(4)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特异性免疫,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解答】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起到消灭病原体的作用。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为是否注射脱毒病毒,甲组注射了脱毒病毒为实验组,乙组未注射,起到对照作用,因此为对照组。?
(2)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实验过程中,给甲组绵羊注射的毒性已消弱的炭疽病病原菌相当于抗原,注射后甲组绵羊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抵抗该抗原的抗体。当第二次注射活性病菌后,病原体已侵入它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被消灭,因此表现为无症状。所以“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活性病菌后没有发病”,是因为这些绵羊在低毒疫苗的刺激下产生了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接种疫苗相当于实验中的甲组的第一次处理。?
(4)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为了防止炭疽病危害人群或家畜,每个国家都在流行爆发期对可疑物品进行例行的病毒学检疫,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对照??
(2)抗原;抗体;三或3;特异性或后天性??
?
(3)甲??
?
(4)切断传播途径
第4页,共9页
第3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