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5 17: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特权已经被完全剥夺
B.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C.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制
D.周天子意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汉代法律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僚阶层享有许多特权;加强对手工业和商业的管理,盐铁专营,限制私人经营盐铁,对商人单列户籍,规定商人不许骑马、做官、购买土地。这表明,汉代法律
A.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催生了重农抑商思想
C.开创了编户齐民制度
D.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3.唐代宰相召开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高宗末年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表明
A.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B.门下省职权范围的扩大
C.尚书省的地位得到巩固
D.三省分工制衡机制的强化
4.宋真宗年间,谢德权受诏前去治理街坊侵街,招致群议四起,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说明宋代
A.市民经商得到了控制
B.豪强大户把持政权
C.市场管理制度被冲击
D.城市交通十分混乱
5.明朝时期,北方延绥镇兵马云集,其军需全赖商人接济,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这一现象
A.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
B.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
C.抑制了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
D.推动了地方商业中心形成
6.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皇室贵族的审美追求
D.社会结构的变化
7.19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中国纺织匠因外国的这种市场竞争而大受其苦,这一点就在全国引起了相当的震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纺织技术水平下降
B.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8.华侨商人卫省轩,目睹“洋火”充斥中国市场,1879年在佛山独资创办巧明火柴厂。工人主体是村民,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他还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子女入厂做工。这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材料表明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传统经济影响近代企业管理
C.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工农相结合发展道路的维形
9.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写道:“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材料说明康有为
A.推崇君主立宪政体
B.提倡权力制衡
C.反对实行共和政体
D.认可天赋人权
10.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己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
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可见促成辛亥
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因素是
A.工业化基础雄厚
B.最早接触西方文明
C.清政府统治薄弱
D.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11.
1900年前后,国人开始兴办女学,认为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千室良善”。女学除开设女德女红课程外,还开设有诸如英语、医学、算学、历史、地理、体操等课程。这主要反映了
A.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杂糅
B.男女平权的实现
C.贤妻良母型的教育观念
D.民族危机的严重
12.下表是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村代表和县议员的统计。其中,地主、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这说明边区政府
阶级构成
在村代表中比例
在县议员中比例
工人和贫农
49.2%
35.5%
中农
37.9%
51.6%
地主、富农、商人
12.9%
12.9%
A.领导权产生变化
B.民主的渐进性
C.落实三三制原则
D.民主的广泛性
1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制。由此,《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主张婚姻自主的故事到处传扬。这表明
A.文艺发展推动法律制度建设
B.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
C.法制建设推进社会风尚改良
D.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传播
14.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1961年到1965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政策调整的推进
B.全国人口总数锐减
C.我国生产力出现衰退
D.中小城镇大量消失
15.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
A.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
B.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
D.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16.21世纪初我国农民工参加选举情况的随机性问卷调查表
调查城市
参加选举人数
参加选举的方式(%)
回村投票
委托投票
信函投票
其它方式
武汉
145
52.4
15.9
14.5
11.7
长沙
99
52.15
36.14
6
5
上表的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A.基层民主的发展
B.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
C.民主范围的扩大
D.公民参政方式多样化
17.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中写道:曾有政体,如果富人不参加公共议事,即课以罚金;如果穷人参加,则辅以补助。这主要说明雅典
A.财产等级制得到发展
B.公民必须承担城邦义务
C.公民政治具有相对性
D.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18.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都是非法的。”这说明古代罗马
A.居民的身份具有不平等性
B.缺少商业的契约精神
C.注重保护公民土地私有权
D.法律严禁土地的买卖
19.特洛伊战争的获胜,引发了希腊人“力”与“身体”的意识觉醒。竞争精神催生了体育赛会,英雄崇拜激励个体追求卓越。体育运动以“公平竞争”的形式体现和维护了社会秩序。这反映了古希腊
A.战争成就了体育赛会
B.人文精神是社会的价值取向
C.公平竞争是体育精神
D.体育竞争是维系社会的关键
20.孟德斯鸠认为,贵族是对王权最自然的阻碍和中间力量,坚持在君主国为保障自由首要的是依靠贵族,因为这股中间力量的存在,君主国家比专制国家更为稳定。他的主张旨在
A.摆脱教会思想的束缚
B.倡导建立共和立宪政体
C.否定专制制度合理性
D.缓和各个阶级间的矛盾
21.著名诗人叶芝在评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写道:“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而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其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展示灵魂漂泊的独特方式。”这一评价从侧面反映出
A.浪漫主义强调理想和想象
B.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内心感受
C.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
D.现实主义着力描写生活细节
22.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是寻常之事。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这一变化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B.立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
C.国家干预经济推动社会转型
D.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广泛认同
23.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由此可知当时
A.新经济政策带动市场活跃
B.工业化建设改变人口布局
C.农业集体化生产效率提高
D.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力调整
24.下图为北非、中东地区三个经济合作组织部分数据比较,这说明该地区
A.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B.地区动荡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C.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石油成为影响发展重要因素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必做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共37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4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四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派出了第一批中青年学者(共52名)赴美留学,他们是从当年的高校及科研单位中的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生理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渡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麻省理工学院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崔国文
麻省理工学院
高温陶瓷
1981.1.1
⑴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6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谈谈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上图中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关信息,请对上图所反映的现象发表见解并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选做题(本题15分。请考生在28、29、30
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者将中国国力的衰败归罪于普遍较低的识字率及结构复杂的汉字,汉字简化运动开始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经济建设,文化普及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64年颁布《简化字总表》对将近2000个常用汉字进行简化,平均笔划从11.2笔下降为9.4笔。根据中央“尽量用一个字替代多个字”的指示,简化方案大量合并汉字:“发”同时作为“發(发fa射)”“髪(头发fa)”的简体字。随着单字表意准确度的下降,只能搭配进词组中使用,形成“字简词繁”的负面效果。而且民间自主简化、类推简化的风潮四起,大量混乱的字形带来了沟通的不便。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70年代之后继续颁布的简化方案逐渐被废止。1985年后汉字简化的热潮暂时告一段落。
——摘编自陈炽洪《试论汉字简化的失误》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汉字简化改革的目的。(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改革的影响。(9分)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外援助工作,将其视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谊、打开外交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是蒙古、越南、朝鲜以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援助被认为是“严肃的政治活动”,其政治色彩浓重。1976年以前,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援助内容有现汇、物资、技术、工程和劳动力等。1977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将此后对外援助的金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定为不超过4%。20世纪80年代,“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新原则提出,对外援助逐渐演变为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更加重视以援助带动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是新中国历届政府在进行对外援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李云龙
赵长峰《从“无偿”到“互利”:中国对外援助的转型》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援助的阶段特征及转型原因。(8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援助转型的意义。(7分)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唐群英(1871——1937),字希陶,湖南衡山人。她早年留学日本,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主编过《留日女学会杂志》,鼓动女界革命。回国之后,积极谋划组织武装反清起义,曾亲率女子北伐队,配合江浙联军参与攻克南京之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唐群英以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名义发表宣言书,从天赋人权的理论,说明男女在法律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她与张汉英等人联络全国女界,向中央政府请愿给还女子参政权,并要求写入《临时约法》。此后,唐群英又多次上书北京临时参议院,同样被否决。女子参政权运动失败后,唐群英等人主要转向办女报,为提倡女权不遗余力,但都遭到袁世凯政府的封禁。随后,唐群英积极推动女子普及教育,创办了衡山女子高级小学、长沙复陶女子中学、岳北女子实验学校等多所女子教育学校。
——摘编自李细珠《唐群英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群英对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贡献。(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C
B
B
C
B
B
A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A
B
A
B
C
B
A
B
C
25.(13分)
⑴原因:对外交往中传入外来疫病;地方政府的重治轻防;炎热的气候环境;民间陈规陋习。(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⑵积极作用: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促进卫生知识在民众中的传播,提高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近代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⑶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
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
建立国家防疫机制。(3分)
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们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2分)
26、(12分)
⑴相同点:都是向美国学习;
学习方向都以科学技术为主;
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
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不同:清政府以幼童为主,新中国以青年学者为主;
清政府以广东浙江地区为主,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
清政府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赴美留学竞争激烈。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⑵原因:
第一次:洋务运动的开展需要培养科技、法律、翻译等人才;维护清朝统治。(2分)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需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2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发展。(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27.(12分)【示例】
见解:我认为交通革命改变了时空关系。
说明:工业革命以来的交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的改变了时空的相对关系。工业革命之前的交通工具马车和帆船的时速仅10公里,人类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范围较小,地图相对较大。工业革命以来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船时速大大提升,使人类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扩大,地图相对之前缩小。进入20世纪,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式飞机的时速提升至数百公里,与此相对的人类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地图进一步缩小。
因此,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时空相对关系发生变化。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8.(15分)
⑴目的:简化书写难度;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6分)
⑵作用:一定程度上简化书写笔划;有利于推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升文化普及程度;但破坏原有汉字文化;带来使用的混乱与沟通的不便。(9分)
29.
(15分)
⑴特征: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有“无偿性”,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2分)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强调“互利性”,更加重视维护经济利益。(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决策;国际局势的缓和;外交理念的转变。(4分)
⑵意义:提升了受援国自身发展能力;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于树立国际负责任大国形象。(7分)
30.
(15分)
⑴贡献:女子革命的先行者;女权运动的领导者;女子教育的推动者。(9分)
⑵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先进人物的推动。(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