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1.《史记》记载,周武王分封诸侯,“……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西周分封的对象有
①功臣
②殷商降族
③同姓亲族
④帝王后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⑨④
2.
小说《白鹿原》中,在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提议下,白鹿村的村民共同出资修造了新的家族祠堂。这反映宗法制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②尊崇祖先
③维系亲情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4.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分封制度
B.农耕经济
C.尊亲观念
D.宗法观念
5.
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左传》曾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杜甫诗云:“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无欲。”从中可知“鼎”在商周时代的作用是
①权力的象征
②隐喻政权
③食器
④用于收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7.《苟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
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8.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9.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朝政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1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下列各项,按照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公九卿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14.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可见古代雅典(
)
A.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B.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C.城邦事务与私人事务同等重要
D.人文主义思想浓郁
15.“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
A.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
D.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16.执政官伯里克利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这对希腊戏剧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催发作用。发放“观剧津贴”的政治作用在于(
)
A.吸引公民,提高他们的参政热情和水平
B.笼络公民,使他们支持民主革命
C.借以说明公民和非公民的天差地别
D.是废除债务奴隶后对受损失者的补偿
1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纵容犯罪
B.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证据
D.主张重罪轻罚
18.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19.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为“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20.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21.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A.
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承担社会义务
B.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C.
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D.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22.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23.下列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利武器 ④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十二铜表法》之所以说是平民的胜利,主要体现在(
)
A.在法律上平民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B.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C.审判、量刑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被完全取消
25.“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项表文反映出罗马法(
)
A.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规定犯罪要负刑事责任
C.体现出公共意志的本质
D.重视监护人的权利
26.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27.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到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被称为公民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8.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9.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公法形式主义严重
30.古代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直接民主能够确保司法公正
D.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二、材料题问答题(总分40分,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4分)
(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7分)
(3)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3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7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攫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以平等,其结果正是不平等。
——柏拉图《法律》
材料二: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例
如,某人因葡萄蔓被毁而起诉,在诉讼中不用“树木”而称“葡萄蔓”,那么他将败诉,
因为该法中只有“树木”一词……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
死或卖之为奴…
——以上条文选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1)据材料一,概括西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局限性。有人据此分析《十二铜表法》没有太多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看法。(7分)
(3)
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3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总分60分)
1-5.
C.A.
D.A.
B.
6-10.D.C.B.
A.
B.B.
11-15.D.D.D.A.D.
16-20.A.C.D.C.D.
21-25.A.A.A.C.A.
26-30.A.D.C.B.A.
二、材料题问答题(总分40分,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
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4分)
(2)实行科举制,(1分)
影响: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官的对象,巩固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对世界的选官制度提供了经验。(6分,答对3点得满分)
(3)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2分)
(4)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2分)
3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3分)
意义:分割削弱相权;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主要特点: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分)。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明清专制皇权不断加强。(5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
原始落后,程序僵化,极力维护债务奴隶制;(3分)
这种说法不正确(2分):《十二铜表法》作为第一个成文法,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特权,在—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2分)。
(3)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