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前滚翻》教学设计
班级 四年级2班 科目 体育 授课教师 林明芳
课题 前滚翻(完整动作练习) 课时安排 第5课时
3月教学进度/3月教学计划 第1课时 前后、左右滚动
第2课时 学习前滚翻(解决低头)
第3课时 学习前滚翻(获得前滚翻的助力)
第4课时 学习前滚翻(解决团身紧)
第5课时 前滚翻完整动作学习
第6课时 巩固、拓展练习
第7课时 技术动作测评
教材分析 前滚翻是一项学生喜爱的技巧动作,它是学习较为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前滚翻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目标二的要求,我将四年级前滚翻按动作掌握难易程度分为7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5课时,“前滚翻完整动作学习”。通过系列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动作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从而对前滚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针对这个班的正常学生而言,他们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但是注意力持续周期较短,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知识,掌握技能。通过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前滚翻蹲撑、低头、蹬地、团身、滚动的动作方法,享受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乐趣与成功。
月月,是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她性格温和,不苟言笑,感知速度极慢,认知能力低下,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能力差。对于文化学科知识,即使她无数次重复也不能记住一些基本的知识;言语能力差,连日常最简单的词句也说不顺畅;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身体协调、灵敏性差,动作反应相对较迟缓。她胆小内向,无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容易误判别人要欺负她而自己对别人实施“报复”。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及学
科老师特别关注她,分析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帮她逐步融入班级学习、活动。自从四年级上期我接手上她班的体育课后,我向班主任全面了解了月月,在体育课上特别关注她的举止言行,适时用适当方式为她点赞,鼓励她,以引导她对我、对体育课认同,积极参与学习、锻炼。另外,我向班主任建议,将她安排在几个更富有爱心、同情心的同学的那个学习小组,以让她得到更多更合适的小组合作锻炼的机会,使她能尽量在体育中得到应有的身心发展。
学习目标 整体学生学习目标 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目标
1.(学科性目标)通过学习前滚翻动作,发展协调、灵敏、柔韧、腰腹力量等身体素质。
2.(教育性目标)通过练习及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互助的优良品质。
3.(创新性目标)通过练习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 1.在同伴帮助下初步完成前滚翻动作。
2.感受团结协作,提高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体验互助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学习重点 团身紧、滚动圆滑。 能初步完成低头滚动。
学习难点 低头、团身、滚动。 能基本做到低头滚翻。
学习准备 垫子16块,篮球1个,立方体1个,锥形筒4个 课前辅导:做滚翻练习
动作要领 前滚翻动作要领:蹲撑,两手撑垫,同时屈膝、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向前滚动。前滚时,身体依次触垫,然后抱小腿团身成蹲撑。(动作口诀: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翻滚像圆球。)
导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导学内容 教师活动 整体学生
学习活动 随班就读
学生活动 组织与队形
开始部分
常规热身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着装处理和安排见习学生活动。
3.宣布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安全教育。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报告人数,师生相互问好。
2.见习学生按要求在指定地点见习。
3.明确课堂学习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 随班报数、问好,尽量明白老师的要求。
指定学习同伴,帮助参与学习、安全保护。
要求:
快、静、齐
准备部分
1.组织热身游戏“抢位子”,输的同学做动物“造型”。(强调“抢位子”时注意安全,不能推拉。)
2.组织学生做热身操。
(1)一般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仆步压腿、手腕踝关节运动
(2)专项准备活动
肩前后绕环、压肩、腰绕环 1.明确游戏规则,听老师的口令进行游戏。
(学生围着垫子慢跑,老师说一数字,学生自由快速组合相应人数抢垫子坐下,没按数坐位子的学生就输了。)
2.做热身操,活动关节。认真练习,动作到位。
在指定同伴的协助下参与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鼓励尽量跟着同伴做热身操。
要求:
快、静、注意安全
要求:
整齐,充分活动各关节
基本部分
模仿体验
讲解示范 1.组织学生体验完整前滚翻动作,同时提醒注意安全,小组内尝试。
2.教师巡视,适当个别指导。
3.组织展示。
4.教师点评。
5.比较演示篮球和立方体的“滚动”实验,引导学生体验动作。
6.讲解示范前滚翻动作。引导学生总结出动作要领:蹲撑,两手撑垫,同时屈膝、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向前滚动。前滚时,身体依次触垫,然后抱小腿团身成蹲撑。
7.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分组讨论、自创、体验完整“前滚翻”动作。
每人体验1-2次。
2.讨论小结动作方法。
3.推荐小组展示。
观察同学展示。
4.认真听教师的点评,对照检查。
5.学生认真观摩演示实验后讨论、思考“球形”物体为什么能滚动,而且滚动圆滑,为什么“方”的物体不能呢?
6.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得出:因为球是圆的,那我们也能像球一样滚动。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前滚翻,掌握领会动作要领。
(1)生认真听并观摩老师的示范动作。
(2)认真观摩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体会2次。
7.学生尝试练2-3次前滚翻。 在同伴帮助下进行。老师适时个别辅导做练习。
听懂小组同伴的说的动作方法。
能分清是否是“球形”,试着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球形物体。
听老师说要领,看老师示范。
在同伴协助下练习,老师适时辅导。能基本完成滚动即可。
要求:
小组合作练习、体验,相互讨论、保护、互助练习
要求:
认真观察
小组尝试
互助保护
基本部分 讲解示范
评价提高 8.抽生示范,引生纠错。
9.引导学生下颚夹红领巾、纸片等练习前滚翻,解决动作难点。
10.归纳总结,提炼动作要领口诀: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翻滚像圆球。
11.练习提升,体验成功。
8.观察示范,思考纠错。
思考:为什么不能像老师一样做出漂亮的动作来呢?(相互讨论,怎样解决?)
9.分组进行下颚夹红领巾练习,突破动作难点。
10.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出要领口诀。
11.结合要求口诀,练习提升。
(1)练习时注意保护与帮助。
(2)每组积极推选一名进行展示。
(3)生积极相互评价鼓励。
(4)再次巩固本课前滚翻学习的要点。 在同伴协助下尝试练习。
试着下颚夹红领巾练习滚动。
与同伴一起诵读口诀。
鼓励能夹红领巾练习滚动。
要求:
观察、模仿、体验,低头要到位
要求:
小组尝试,
互助保护,低头要到位
基本部分
能力兴趣 12. 组织游戏:穿越障碍接力。
教师讲解方法与规则。
按小组取得的名次分别加4、3、2、1分,有犯规的取消加分。
邀请见习生与老师一起当裁判。
在接力比赛中播放背景乐《卡路里》,营造竞争氛围。
提醒注意安全。 12.分组游戏:穿越障碍接力。
方法:学生原8个小组合并成4个大组。从起点单脚跳过第一床垫子,再到第二床垫子单脚跳过,再跑到第三床垫子跨过去,再跑到第四床垫子跨过去,再跑到终点做5个收腹跳后,跑回原起点,与下一个同学击掌接力。
学生明确游戏规划,并按规则进行游戏。
同伴帮助按规则游戏,在终点处做5次下蹲(其他学生5个收腹跳)。
要求:8人一组,共同克服障碍,合力争先。游戏完成后立正站好、保持安静。
见习生可做裁判。
结束部分 放松总结 1.组织听轻音乐、做放松操。《让我们荡起双桨》
2.小结归纳本课要点及重难点。
3.宣布下课,回收器材。 1学生跟老师随着轻音乐做放松操,放松愉悦身心。
2.听老师总结后,认真积极自评,相互鼓励。
3.协助回收器材。 听听轻音乐,尽量跟着做放松操。
老师鼓励,肯定进步。
(可与同学合作回收器材)
要求:
调整呼吸,
身心放松,
积极自我评价鼓励
教学反思 (一)因材施教,体现融合
我深入分析了随班就读生在协调、灵敏、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实际,对学习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都进行了分层差异设计,既关注了教学的一般要求也关注了随班就读生的保底要求,体现了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分层教学的思想。为了帮助随班就读生达到预设目标,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课前我对其进行了个别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她提供了同伴互助学习机会。为了让她多一些交流展示的机会,我尽量让她所在小组进行全体展示,从中体验成功。这样既不影响随班就读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共同进步。
(二)关注素质,淡化技术
小学体育课应以增强体力,全面发展素质为主,适当的教学动作而又避免过于强调技术性。在教学前滚翻动作中,不能过分强调技术性,而是在学生做滚翻动作中引导学生用力撑、低好头、团身紧等这些基本动作,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滚翻打下扎实的基础,调动起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当熟练到一定的程度时自然轻松地掌握技能技巧。对于随班就读生而言,更是降低要求,重在引导其参与、体验、有所发展即可。
(三)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罗素曾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说过:凡是缺乏老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关爱无论对正常孩子还是随班就读生的成长,都是同样至关重要。在本课中,老师不仅在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要求上对随班就读生都进行了分层设计,为其规划了“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对随班就读生的关注、关爱;更是在教学活动中不时地给随班就读生一个微笑、一个点赞、一句温暖的话语,让其时时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通过送关爱、暖心灵,培养随班就读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关爱中慢慢健康成长,慢慢绽放灿烂的笑容。正所谓: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