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2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2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5 10:2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相辅相成。课堂一开始简要复习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相关知识,引导回忆与呼吸作用相关的生活经验,目的在于能准确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线粒体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锚”,以实验支架和问题串支架引导着学生去挖掘和拓展“锚”,进而小组合作尝试模拟表演线粒体内呼吸作用的物质流动过程,有效促使教学重难点的目标达成。在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一步地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合作组设计并展示探究实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说出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提升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2.能列式表示呼吸作用过程。
3.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4.
通过合作组表演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说出呼吸作用就是线粒体内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提升概念的演绎能力。
4.识别相关情境的原理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5.
推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教学重难点
1.说出探究实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
说出呼吸作用就是线粒体内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刚学习过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相关知识,在生活经验上也有较多与呼吸作用相关的感性认识。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新知识的成长点。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完整构建呼吸作用的概念知识体系。
2.对“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的问题较为抽象,但是通过合作组的模拟表演,既能有效维持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还能高效演绎概念。
3.有一定合作学习经验,只须多加引导,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合作效率。多次展示和表演,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这节课主要以抛“锚”式教学策略为主,同时有机地结合支架式教学等策略。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适时抛出线粒体作为“锚”,创设情境。围绕“锚”复习和讨论,充分挖掘出了与“锚”相关的四个问题。学生合作设计探究实验,展示并操作完成验证环节,循序渐进地拓展了“锚”,进而构建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合作组模拟表演“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对“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演绎,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接着学生参与了本节课的知识小结,共同分享所学内容。在交流和评析过程中,对“锚”——线粒体内呼吸作用过程得以一步步地呈现,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学习内容。最后在限时训练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校本(导学案)
2.
探究实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三个实验验证环节的相关器材。
3.
合作组模拟表演“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所需的道具。
4.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复习一:
上一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表演形式演绎了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过程,课堂一开始以图片形式再次展现表演情境。复习有机物储存有能量。
尝试回忆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有机物里含有“碳”,储存有能量。
有机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是很重要的前概念,复习可以更好地建构新知识的生长点。
复习二:
1.生物能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质都有线粒体,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上节课的探究实验需要暗处理,可推导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依据已学知识归纳出生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
分析上一课时已完成的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以“暗处理”的环节推导出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适时抛出本节课的“锚”——线粒体
复习三: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推测出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拓展出“锚”里的问题1: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可以释放能量(一部分以势能散失)吗?
复习四:
大部分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构建出呼吸作用模拟图。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
2.尝试综合分析构建以下模拟图:
拓展出“锚”里的问题2: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需要氧为原料。问题3: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
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1.能量流动过程:
2.物质变化过程
①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②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3.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一、探究实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吸收氧气
任务目标:
a.讲解对照实验的原理。
b.操作完成最后的验证环节。
c.说明结论。
1.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放热。
说明:甲瓶装生豆芽,乙瓶装熟豆芽。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会用于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指导探究,引导归纳。
①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说明:甲塑料袋内装生豆芽,乙塑料袋内装熟豆芽。
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
说明:甲瓶装生豆芽,乙瓶装熟豆芽。
3.引导学生依据探究实验的结论归纳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①引导以模拟结构图归纳概念
②引导以文字描述概念。
③引导列式归纳概念。
鼓励学生回家以列表格形式归纳概念。
④引导理解后的速记。
一、合作组合作完成任务,讨论小组展示的具体分工和细节。上台操作完成验证环节
1.小组踊跃上台展示。
a.有植物呼吸作用的

瓶。
b.
实验现象是甲瓶温度
,乙瓶温度

c.
实验结论:

2.小组踊跃上台展示。
①合作完成任务
a.实验原理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b.是
塑料袋内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c.实验结论:

②合作完成任务
1.放在甲瓶子中的蜡烛由于缺少
较快熄灭了。
2.
实验结论:
3.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①结合“锚”——线粒体的具体情境,归纳出模拟结构图。
②阅读、理解、快速记忆P129第二段黑体字: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③尝试列式归纳概念。
④速记并完成随堂小测
a.呼吸作用的概念: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利用
将有机物分解成
和水,将储存在有机物中
的释放出来用于生命活动。
b.列式表示呼吸作用过程:
不压抑和轻视学生的想法。
引导学生探究子问题: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归纳呼吸作用概念做准备。
引导学生探究子问题: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为归纳呼吸作用概念做准备。
引导学生探究子问题: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为归纳呼吸作用概念做准备。
多角度解析并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呼吸作用概念演绎
提供参考剧本、提供道具、具体示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模拟表演。主题:“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
1.模拟有机物进入线粒体。
建议台词:我们是有机物主要结构,由碳和碳相连接起来。储存和化学能。
2.
模拟细胞质将氧送入线粒体并带走化学能供应生命活动。
建议台词:我是细胞质我有来自空气的氧,可以送给线粒体去分解有机物释放化学能,我要拿走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3.
模拟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进入空气。
建议台词:我原是有机物中的碳,现在我又得到了两个氧,我新名字叫二氧化碳,我会从细胞膜离开细胞,最后进入空气。
1.
幕1:模拟有机物进入线粒体。
2.
幕2:模拟细胞质将氧送入线粒体并带走化学能供应生命活动。
3.
幕3:模拟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二氧化碳进入空气。
合作组模拟表演“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对“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演绎,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
三、碳-氧平衡
创建情境:二氧化碳和氧气在叶绿体、线粒体、空气三个位置的流动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推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挑战:用不同颜色的箭号标注出氧、二氧化碳碳在叶绿体、空气、线粒体三个位置的流动过程。
运用“锚”——线粒体的概念体系,与叶绿体的概念体系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概念体系:碳氧平衡。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小结
在下图(代表线粒体)加上箭头及文字进行知识概括。
学生参与了本节课的知识小结,共同分享所学内容。
五、限时训练
限时自主完成练习,指导小组竞赛活动
积极参与回答。
开心竞答,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运用了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策略,学生在“锚”的“指引”下,在支架的帮助下,每一步都要“跳一跳”才能“摘得到”。因此教学评价侧重激励性,能避免出现无效表扬。激励性评价既是为给学生信心,也是为让学生更好品味“摘果”的成就感。特别是在探究实验的小组展示时,能引导学生完善表达。
九、帮助与总结
本节课通过微观世界(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来展现宏观的碳氧平衡,相对抽象。本节课特别将线粒体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锚”,以形象的情境展现微观世界。还设计三个学生参与完成的探究实验,利用资料(参考剧本)支架帮助学生排练及展示情境剧,多种措施综合助力学生直观化地认识,多方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初一学生的合作学习经验较少,还需要引导和训练,比如在合作组排练情境剧前,教师在明确任务、要求上要更细致准确些。
将课堂小结时的学生归纳作品展示,限时训练后的抢答两个环节设置为机动环节,因课堂的生成难预料,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就教师引导讲解。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场所:线粒体
二、呼吸作用概念
(1)能量变化:有机物储存的能量→生命活动能量(一部分为热能)
(2)物质变化:原料:有机物、氧
产物:水、二氧化碳
三、碳氧平衡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虽然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是微观的抽象过程。但学生有一定的相关前概念基础,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本节课能充分利用了这些因素,教学得以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丰满深入,学生意犹未尽,亮点值得肯定:
1.优先教学策略,循序构建知识体系:课堂一开始简要复习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相关知识,引导回忆与呼吸作用相关的生活经验,目的在于能准确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线粒体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锚”,以实验支架和问题串支架引导着学生去挖掘和拓展“锚”,进而小组合作尝试模拟表演线粒体内呼吸作用的物质流动过程,有效促使教学重难点的目标达成。环环相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欲罢不能的学习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2.依学情精选“锚”与支架,化抽象为形象:本节课通过微观世界(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来展现宏观的碳氧平衡,相对抽象。本节课特别将线粒体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锚”,以形象的情境展现微观世界。还设计三个学生参与完成的探究实验,利用资料(参考剧本)支架帮助学生排练及展示情境剧,多种措施综合助力学生直观化地认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灵气,学生兴致倍增。
3.学法有效指导,提高效率:学生刚学习过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相关知识,在生活经验上也有较多与呼吸作用相关的感性认识。教学一开始通过引导复习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这些都成为认识新知识的成长点。引导合作组参与三个探究完成实验的验证环节,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法的运用,高效突破重难点。“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在线粒体内的变化过程”的问题较为抽象,通过合作组的模拟表演,既能有效维持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还能高效演绎概念。
4.校本结合课堂预设,有力帮助学生学习:校本的设计能注重与课堂预设相结合,成为了整堂课学生学习有力的支架。教学目标栏目让学生一上课就知道了学习目标,更好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在合作探究栏目,既可作用合作组讨论依据,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构架。在随堂小测栏目,既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也可用于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小结栏目成为师生共同知识归纳的抓手。限时训练栏目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很欣喜的看到,各个环节都能推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圆满并快乐的结束了这堂课,学生带着快乐和意犹未尽的心情离开了课堂。
虽能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高。但由于初一学生的合作学习经验和探究实践还较少,在合作组讨论探究实验展示和情境剧表演前,老师高估了学生能力,没能更好明确任务、要求,导致多次的学生合作组展示出现一些小失误,老师虽能及时纠正,但影响了时间。课堂小结时的学生归纳作品展示,限时训练后的抢答两个环节均无法开展,成为本节课的小遗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