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5 09: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
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状态·状况
“状态”侧重指事物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多用于个人、集体和事情的现状,常与“精神”“固体”“气体”“液体”等词语搭配。“状况”侧重指事物表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包括外在的样子和内在的情形,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常与“政治”“经济”“军事”“医疗”“贸易”等词语搭配。
(2)幽远·悠远
二者都含有深幽的意思。“幽远”指(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指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3)萧条·萧索
二者都含有“无生机”的意思。“萧条”指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微,不景气。“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
2.明确词义
(1)不远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疏疏落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叶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长途跋涉。(2)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3)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稀落落的意思。(4)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5)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
?[资料链接]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的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的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境。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①回想江南的秋天 ②清静 ③秋蝉残声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2.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二、阅读课文第5~10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5自然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4.在写北国秋雨图时,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写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是为了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三、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在开头、结尾都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句子虽然表达了作者的爱秋惜秋的情感,但亦抒发了他的悲秋之叹。
7.故都的秋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既没有展开写陶然亭的荻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更没有涉及香山的红叶,昆明湖的池水;而是选取了故都的平常景物来描写。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觉得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的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观点二:我觉得这些平常的景物才更能表现作者的忧思和潜意识里的落寞之感。北平那些著名的风景,虽富有秋的特色,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用的题材,不易道出新意来。
观点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人们对故都的平常景物很熟悉且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挖掘出来,集中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反衬手法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2、5、6、13自然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写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2.写法指导
写作如何用好反衬手法
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物来衬托。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物来对照。
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运用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景物反衬
即在表情达意时,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或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欢乐。
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结尾的描写:
(开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开头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写平常无月怕人的小路,反衬出今夜月光的宜人,反衬出作者今夜淡淡的喜悦之情。
(2)人物对照反衬
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出主人公。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官宦、风云人物的讲话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来反衬出梁任公先生此番演讲的精妙,留给人们的印象之深刻。
如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在开头结尾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写南国之秋:
(开头)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结尾)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反复渲染南国秋味的不足,以此来反衬北国之秋浓浓的况味,传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深沉浓厚的喜爱之情。
(3)内外对照
外,指外表;内,指内心品质。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也常运用到反衬手法。初中课文《藤野先生》一文,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如此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地严谨。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外表之卑微,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