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分析并掌握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诵读先行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读读常识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怀古诗的特点有: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也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一般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怀古诗蕴含的情感趋向相对统一,常分为寄托个人境遇、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感慨人世无常三类。
(2)元嘉草草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课前小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觅:寻找
B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草草:轻率
D 烽火扬州路 路:道路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卷起千堆雪
B早生华发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课前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4.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7.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课前小练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2.答案 B
解析 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3.答案 D
解析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4.答案 C
解析 A.烽火:代指战争。B.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军队。D.丝竹:代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