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一、作者连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背景探寻
黄州浴火重生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三、文体知识
?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四、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辽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三)一词多义
1.歌
歌窈窕之章 动词,唱
歌曰:“桂棹兮兰桨……” ?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
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
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
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
4.属
举酒属客??指劝人饮酒
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等辈
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
5.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
告之于帝??介词,向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军
④歌窈窕之章??吟诵
(2)名词作状语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2)动词的为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1)正襟危坐??整理
(2)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五)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8.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
(六)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4.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5.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6.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8.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五、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
主旨探微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