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歌》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歌》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5 09:3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歌》导学案
原诗呈现
立在地球边上放歌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水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1921年结集出版《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由体的形式,浪漫主义特征,开创了一代诗风,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诗集《女神》《星空》,散文《创造十年》,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9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诗人内心被那惊人的激浪和时代的洪流撞击着,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相关知识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寓意的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可以使文章更含蓄。
象征体的外部特征、内在习性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相似点,这种相似点上升到人生和社会的某一现象或某种精神就是象征意义。
思考探究
1.诗歌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描写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既显示出自然景物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也是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2.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奔放、激越、亢奋、热烈。
3.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艺术形象?
“我”是一个巨人的形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想彻寰宇的号角,“我”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滚滚的洪涛。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内心充实,激情如沸的人。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是被五四时期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4.这首诗为什么要写“滚滚的洪涛”?有什么象征意义?
当时,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5.如何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诗的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主题探究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应,是54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像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诗文赏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气势磅礴,雄浑豪迈,如大海奔腾,又做到依次递进、层层深人、首尾呼应、天衣无缝,而且围绕中心、突出中心。这中心就是“力”,这是“力”的颂歌。
全诗气势宛如海涛奔腾而至,毫无间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诗的前三行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那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这主观感受乃是这首诗思想意义之所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这些 已对全诗作了回应,诗到此结束也已经很完整了,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一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了“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
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用永世不绝而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而又不绝于耳。这种代表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锋芒毕露。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灭吧!同时,他预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
时代的前行,历史的前行,需要力!这个力当然是以人民革命的巨力为核心,但无可置疑地也需要号子的声威、号子的伟力,号子的感召!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时代号子在前面和着时代的脉搏,放号呐喊,那么,有什么能够把历史的车轮更快地向前推进呢?
“力啊!力啊!”郭沫若忘情地放号着!他双腿站在哪里?他坚实地踩在历史的坟墓之上!地球将何去何从?他相信地球会倒向太阳的怀抱!因此,他欣喜若狂,他疯了!面对一个旧时代的死亡和面临一个新纪元的崛起,他不能自已,一遍又一遍地呐喊:“啊啊!力啊!力啊!”
课后检测
1.在下列语段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宇①_________写出浓浓春意,②_________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③_________,④_________,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⑤_________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因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态,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参考答案:
1.不仅;而且;但是;只有;才(其他关联词,合乎文意亦可)
2.(示例)“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