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可能性 北京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可能性 北京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4 21:15:04

文档简介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事件可能性的大小,会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概率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是星期几?
生:星期三。
师:一定是星期三吗?
生:是。
师:那明天可能是星期五吗?
生:不可能。
师: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呢?
生:可能是阴天也可能是晴天。
师:刚才通过咱们的谈话,是不是用了几个词语?
生:可能,不可能,一定
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师:好,生活中我们描述一些事情的发生情况,经常会用到这三个词语,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师总结并板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这时就要用“可能”来描述。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让同学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和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探究新知:
1、抛硬币游戏。(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看过足球赛吗
?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两种可能性是一样大的吗?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选一列同学现场抛硬币,老师记录。(部分同学课前自己提前抛硬币)
实验结束后汇报: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正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总次数的一半。
继续抛下去会怎样?观看科学家实验数据。
师:随机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各占1/2。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原有的学习经验.初步渗透公平的规则意思,使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
2、小转盘游戏。
大家见过这样的转盘吗?
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分组讨论一下如何修改游戏规则。
生:每个颜色各占1/3。
3、掷骰子游戏
骰子大家经常见到吧?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哪个同学来说一下,如何修改游戏规则使其变得公平。
生:每一面都要面积相等。
三、课堂小结
师:大家这节课上得开心吗?说说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生:我们很开心。我们通过游戏明白了数量多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可能性小。
生:我会根据需要设计游戏。
四、巩固新知:(详见PPT)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导入不要脱离课本,游戏导入比谈话导入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自己探索出规律以及结果,本节课的结论是由老师说出,没能达到游戏的目的。应该适当增加游戏时间,数据要多,才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结论。
游戏之前抛硬币的导入插入一段真实的足球比赛扔硬币场景,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而且还能体现游戏的真实性,生活性,更能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活动之前应该提出疑问,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去做游戏,有目的的做游戏,而不能光做游戏而没有发现游戏中体现出来的道理。
本节课讲了两课时的内容,分为两课时来讲效果更好,从时间发生有可能性到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有一个过渡,层层递进,更符合教学规律,防止知识的重叠累积,不利于学生有层次的接受知识。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点有较好的体现,学生能够很好的吸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没能很好的体现,没有为以后学习概率这一重要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第二学段(4—6年级)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想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了解本班学习快乐的学生22人占55%,学习比较快乐的学生16人占40%,学习不快乐的学生2人占5%。70%的孩子认知基础良好,10%的孩子认知基础欠缺,20%的孩子缺乏主动认知能力。
对于可能性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如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转转盘、掷骰子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可能性现象的游戏和事例。可能性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
三、学习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1、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设计方案、描述现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数学
领域与课题
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新授
学习过程
环节及时间分配
环节一:
展示学习目标
2分
活动内容
导入:猜硬币体验事件可能性。
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规则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倾听、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
初步体验可能性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充分的了解。(目标策略)
环节二:
摸球活动
15分
摸球活动:
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并发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要求:组长组织,记录员做好记录
1、
组长拿口袋,组内成员
按顺序每人摸一次球,摸完把球放回去。
2、每次摸之前,要把口袋抖一抖。
3、填好学习单。4分钟内完成。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不要偷看口袋里的球。
通过体验刺激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象。
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可能性现象进行描述的能力。
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生活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问题数学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策略、倾听策略、观察策略、合作策略)
环节三:
抽纸牌
10分
抽纸牌: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现可能性有大有小,只有可能性相等的时候游戏才公平。
活动要求:
1、组长分工,一人拿信封,一人记录,其余四人抽牌。
2、每次抽牌后,都要把牌重新放进信封。
3、填好学习单。4分钟内完成。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不要偷看信封里的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在玩中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师故意设计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结合学生熟悉的抽取扑克牌的游戏,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认识简单的随机现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对游戏结果产生猜想。(质疑策略、倾听策略)
环节四
设计方案
8分
按要求设计如何放牌。
学生活动:小组设计方案
活动要求:
1、小组内按要求设计如何放牌。
2、填好学习单。
评价规则:
1、活动有序,按照学习单清晰的汇报自己组的要求、设计的方案、为什么这样设计。+2
2、质疑或补充。+2
特别提示:最先完成的两个组进行汇报。
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应用策略)
环节四:
描述现象
3分
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要求: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策略、学科整合策略)
环节五:
冥想总结
2分
在音乐声中冥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师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在音乐声中冥想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遗憾以及未来的思考。(情绪策略、回顾梳理知识策略)
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不确定:可能

相等
确定:
一定
不可能
六、教学设计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硬币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球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设计方案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可能性》
学习目标:1、我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会用“猜想—验证—推断”的思考方法,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猜想—验证—推断”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转盘、抽签卡片3张、学生用抽奖盒8个(4红、1黄)、中板每组一个(提前画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师:同学们经常见到转盘抽奖游戏。想一想:如果让你抽奖,会抽到什么奖呢?
师:他用上了“可能”这个词,真好!(板书:可能)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师引导:谁能把这三种情况完整的说一说?(可能—也可能—还可能)很不错。
师:到底会抽到什么?来试一试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色面积最小,也就很难抽到一等奖
师:在商场我们经常遇到转盘抽奖活动,转盘游戏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性)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感知可能性
1、师: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师: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老师手中拿3张)师谁还有补充?
2、抽卡片
师:如果让第一位同学来抽,想一想:会抽到什么?
师引导说完整:谁能把抽的情况说完整?
师引导:像这样说,可能---也可能---还可能----,谁来试一试?(连续指名叫3名学生)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哪种节目是不确定的(板书:不确定,可能。)三种都有可能。
师:你来抽一张!抽到了跳舞(贴黑板上)
2、接下来再找一位同学抽签,想一想,会有什么情况?
师:到底是唱歌,还是朗诵能确定吗?
质疑:但有一点这时可以确定(板书:确定),可能抽到跳舞吗?
师板书:不可能)
师:谁能把这次抽的情况说完整?
师:用上了可能,也可能,不可能。
师评:想的很全面,谁像他这样完整的说!
师谁再来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爱思考的同学来抽?--抽到朗诵(贴黑板)
3、师:接下来让你抽的话,会有什么情况?
师:能确定吗?--能确定(板书:确定)
师:为什么?
师出示最后一张卡片:看,果然是唱歌。刚才这位同学用“一定”这个词,很准确!(板书:一定)
4、师小结:指板书:不确定的事用“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让我们把生活中的事描述的更准确。
5、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谁来读要求?明白要求后,4人小组按1-4号顺序依次回答。其他同学手势表示对错。有疑问吗?
在()里填上“一定、可能、不可能”
1)、太阳(
)从东边升起(2)、时间(
)停留
(3)、小明(
)考到优秀(4)、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6、没有疑问下面请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中的一个来描述身边的事
师评:有付出一定有收获吗?站在数学的角度,有付出可能有收获。但没有付出,一定没有收获!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真了不起!
(二)、教学例2探究可能性的大小
1、处理做一做
(1)、出示课件做一做,师:仔细观察图画,(板书:观察)认真思考小朋友的问题(板书:思考)先自己回答,然后与同桌交流
A、生自学
B、2人组交流
C、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
师:观察很仔细!
(2)、课件演示,师:如果在左边盒子中放入一个黄棋子,又有什么情况?
师引导: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引导:机率也就是可能性。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猜想?
(板书:数量多—可能性大
数量少—可能性小)?注意:打个问号?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到底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下面我们来验证!
2、学习例2出示主题图
(1)、出示活动要求
你来都读要求!
8人小组合作探究:【1】明确分工:1人拿盒,1人记录,1人监督(每人都摸)【2】摸出一个棋子,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他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一次,摇匀再摸,每人摸3次。将结果记录到中板上【3】讨论:你发现了什么?(6+1分钟)
师强调:注意,每人都摸,每人摸3次,演示:(拿盒子),放回去摇一次,摇匀再摸。时间6+1分钟
(2)小组自主探究,师巡视
(3)团队汇报,师:小组长汇报结果(师现场汇总)
师指板书: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什么?
预设:生1:摸到红球的次数多,摸到黄球的次数少
师引导:谁还有补充?
生2: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
生3:红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出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
量少,所以摸出的可能性小
师:红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出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
量少,所以摸出的可能性小
(指板书说)
这位同学不仅会思考,而且说的很完整。谁像他这样说?(指名2人)
自己说一说?
(6)质疑延伸:李老师摸了60次了,第61次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生2: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
(7)确实像大家猜想的:看板书说,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把问号去掉)
(8)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回过头看,谁能解释转盘游戏中为什么很难抽中一等奖?
生:红色面积小,中一等奖的可能性小。
师:很会观察,谁再来说!(指名2人)
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可能性的活动?
生:摸球抽奖、买彩票、射靶子、掷骰子(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播放课件)
师:看,人们用数学知识创造了这么多有趣的活动
二、梳理知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说的很好。
师小结: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先观察—再思考---有了猜想---要验证
,通过验证知道猜想是正确的。不但今天这个问题而且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去思考!
?三、达标检测
师:学的怎么样?下面进行达标检测.
1、第47页第3题
你来回答,其他同学右手批改,左手手势表示对错。
???2、设计有趣的转盘???
指针可能停在红色、黄色或蓝色区域
1、3大组的B队出列向后转,2、4大组的A队起立,按逆时针转,欣赏同学们的作品。3、2、1停,同学们设计出不同的转盘,有什么疑问吗?
--说的很好。红色可能性多大?黄色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研究。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可能性
唱歌?????不确定???可能??
数量多—可能性大
??
跳舞?????
确定
不可能、一定
数量少---可能性小
朗诵?
??????
????
观察—思考—猜想
验证????????
??????????
?可能性
教学内容分析:
可能性是数学学习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统计与概率”中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概率、随机性事件是学生第一次从数学学习角度来研究,它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抽奖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利用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只是能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转盘。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纸箱1个;红、黄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幸运大抽奖”情境,谈话引入。校门口超市举行抽奖活动,抽奖规则出示。
1、认识确定事件。
1、2号抽奖箱出示。1号箱内红球2个,2号箱内黄球2个。学生用“一定”、“不可能”词语来认识确定事件。
2、认识不确定事件,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引导学生设计出不确定事件抽奖箱,出示3号抽奖箱,内装红球1个,黄球1个。
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小组摸球活动,感受随机性。
活动结束,问:在摸球活动中,你有什么体会?
对随机性的认识,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认识,用“可能”来描述事件的发生会出现什么情况,认识不确定事件。
小结。
出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摸球活动,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设计抽奖箱,奖箱内有标有字母A、B、C、D的4个黄球,抽奖规同上,不可能中奖,将其中黄球A替换为红球A后,让生猜一猜:中奖的可能性大?还是不中奖的可能性大?
活动验证。
活动后问:统计结果能说明不中奖可能性大吗?如果想让中奖容易一些,可以怎么办?生:增加箱子里红球的个数,或者替换黄球为红球。
演示如果将黄球全部替换为红球后,则一定中奖。
2、抛硬币“你知道吗?”,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与随机性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在摸球活动中感受了可能性的大小,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抛硬币的情况,猜一猜,抛1枚硬币,抛1次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呢?
出示:“你知道吗?”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与随机性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可能性。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的些现象。
除了摸球活动属于可能性问题,“转转盘”游戏也是可能性相关问题。
2、出示“转盘”相关练习。
3、设计一个抽奖转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课标精神解读得不够,理解比较肤浅;重视事件的结果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过程性的问题没有重视,对随机性问题重视不够;
2、对教材编写意图领悟不够,自认为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没用深入领悟教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