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
A.北京人B.河姆渡文化C.仰韶文化D.龙山文化
2.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激(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
A.设置十三州刺史B.实行推恩令
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D.确立察举制度
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先进
5.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A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B.宣政院印C.驻藏大臣令牌
D.达赖喇嘛金印
6.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
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中央对全局管控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7.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8.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昨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鼓励发展私欲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D.反对理学禁欲
10.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己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11.林则徐说:“烟不禁绝,国日贫,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
句话旨在
A.说明鸦片输入危害B.抨击政府军备废弛
C.建议增加财政收入D.提出扩充军队数量
1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历史事实的叙述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D.历史结论的阐释
13.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下列侵略与抗争史实搭配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
B.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C.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迎战敌舰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廊坊大捷
14.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于大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近代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为使馆大街,台基厂街被改名为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被改名为克林德街等等。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
最准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17.
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豁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
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
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
A.“自强求富”B.“百日维新”C.“和平外交”D.“东南互保”
18.“《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19.学者贺麟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及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
除之功而使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显露出来,推进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肯定西方思想的优越性B.带有急功近利的主观性
C.有助于重估儒学的价值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
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21.孙中山曾在某次会议上发表演说:“革命党推翻满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双十日,今天是民国十三年的一月双十日,所以这个会期同武昌起义的日期,都是民国很大的纪念……”该会议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B.中共一大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大会D.国民党一大
22.《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
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下列可作为其
主要理由的是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B
会议开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
2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24.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的示意图,其变化得益于
1920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
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
A.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5.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
的转变反映出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历史评价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22分,第28小题l0分)
26.
(18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
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
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
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
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
《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结合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4分)
材料二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巨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8分)
材料三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
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6
分)
27.
(22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9分)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刚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8分)
材料三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
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
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在实施上采取了
哪些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5分)
28.(10分)
材料一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结。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看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渍的原因?(4分)
材料二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
原因之一,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
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
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
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衣厚的建色彩,束缚了企此的进一步发展。
——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局的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字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影响。(6分)高一历史答案
1-25:AABCB
BABDD
ADBCD
BDBCC
DDDDD
26.(1)精神:大一统。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分)
(2)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2分)
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任意答三点即可得6分)
(3)军事征服统一漠南蒙古,分定各部边界;实行盟旗制度(或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当地王公为盟长、旗长);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务。(6分)
27.(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连锁反应: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6分)
(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用“中华”一次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了法律保障。(8分)
(2)措施: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3分
影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5分)
28.(1)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4分)
(2)影响: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