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5 10:25: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 年级语文 第二 册第 18 课教(导)学案 编号:
主备人
复备人
学生名字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时安排 2课时 完成时间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把握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西藏、热爱祖国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学 习 过 程 个性笔记栏
(教师授课方案/学生学习笔记)
一、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走过西藏》等。
2.各拉丹冬: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800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100余条。这里自然景观奇特,十分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烂漫,草原上牛羊成群。各拉丹冬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生字词注音
棱角(léng jiǎo)骤然(zhòu rán) 虔诚(qián chéng) 恭顺(gōng shùn)
蠕动(rú dòng) 凄凉(qī liáng)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shí)
蜿蜒(wān yán) 消长(xiāo zhǎng) 衰竭(shuāi jié )
三、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①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②按照“人+事件”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 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四、编辑朋友圈,分享旅程美好
如果是你经历了这次旅行,选择此次行程的某个时间、地点,选择你想拍摄的画面,配以文字(参考作者所感),编辑文字发个朋友圈分享你的所见所感,让朋友们也领略各拉丹冬的壮美呢?
(此活动意在使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熟悉这篇游记的行程,以及作者的所见、所感。)
明确:本篇游记写了两天的行程,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导入: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千百年来,长江两岸的华夏子孙,在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哺育下,繁衍生息,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你知道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接下来我们跟随作家马丽华去探寻长江的源头,领略青藏高原的壮美吧!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四、合作探究: (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①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尝试从修辞、细节描写、用词、句式等角度品析句子;②答题的第二步应是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一般是表现了……的……特点);③最后联系到作者的情感。)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二)问题探究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为什么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题,把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从题目内容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强调了“在长江源头”,既向读者展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盟的主题。《各拉丹冬游历记》这个题目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从文章结构上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引发读者思考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文中多次写“我”到达各拉丹冬出现的身体状况,如“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等,突出了各拉丹冬气候恶劣的特点,但奇美的景色吸引着作者,无法阻止对美景的追求,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侧面烘托高原景色的壮美,也为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达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