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9 19:49:04

文档简介

《落日的幻觉》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20分)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1)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qǐ yǐ)丽。
(2)日薄(báo bó)西山,气息奄奄。
(3)随着太阳的坠(zhuì duò)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消失。
(4)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xuàn xùn)丽,变化多端。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1)颜色是那样深黄、阴红。 改为
(2)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出现神密的蓝灰色暗弧。 改为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死亡、没落。
B.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要接近黄昏,夕阳会更加美好。
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D.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
衰减:减弱、减退。
4.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波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
(2)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 )
(二)语文常识(3分)
5.本文选自于 ,是一篇 文,作者是 。
(三)语言运用(4分)
6.体会下面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A.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B.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7.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四)整体感知(5分)
8.本文列举了日落时的几种幻觉?产生这种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二、课内阅读(17分)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光线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为,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朝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太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深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肉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中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选文第1段中的破折号起到什么什用?还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来代替?(2分)
2.作者在解释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神秘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这一现象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3分)
3.将第4段中加粗的“到”改为“或”行吗?为什么?(3分)
4.选文分别介绍了日落时,天空为什么是深黄、殷红色,天空中为什么出现 、
和 ,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太阳为什么是 ,日落时的太阳为什么 等几个方面的幻觉,可见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3分)
5.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解释光的散射和折射。(3分)
6.在《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其中一个小孩认为日出时太阳大,日中时太阳小。对此,大教育家孔子也无法解释。请你给这个小孩一个合理的解释。(3分)
三、类文阅读(17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察觉不到曲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象,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的,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1.作者认为,是什么使“落日”变“扁”的?选文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3分)
2.品味下面加粗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1)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2)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
3.第4段中加“ ”的“这”指代的是 。(2分)
4.海面上的“海市蜃楼”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的不同之处是
。(2分)
5.分析第4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6.课文《落日的幻觉》也介绍了太阳变扁的现象。和本文相比,两文在运用的说明方法上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A卷
一、(一)1. (1)qǐ (2)bó (3)zhuì (4)xuàn
2.(1)“阴”改为“殷” (2)“密”改为“秘”
3.B
4.(1)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2)列数字 作诠释
(二)5.《科学与生活》事理说明文 黄天祥
(三)6.A句是个双重否定句,对“人们赞叹太阳升起的壮观景象”起到强调作用,而B句是个一般肯定句,起不到强调作用。
7.“大都”用来修辞“是”,在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数量很多,但又不是全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四)8.文中列举了五种幻觉。第一种:日落时,太阳的颜色是深黄、殷红的,这是因为黄、红色光穿透力大;第二种:出现蓝灰色暗弧,这是因为:光线进入底层,速度减慢,又有地球的影子;第三种:暗弧外有亮弧,这是因为: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第四种:太阳变扁,这是因为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比为16.5:32;第五种:落日比高挂天空的太阳大,原因:由于落日时受到树木、山、房屋等物体的遮挡,产生了衍射现象。
二、1.解释说明 括号
2.作诠释 例如:在说明天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时,作者解释太阳穿过大气层时的速度减缓,太阳沉入地平线造成地球的影子等知识,这就是作诠释。
3.不行。因为“到”表示落日看起来比高挂天中时的太阳大“两倍半至三倍半”之间,是一个范围,若换成“或”,则表示不是“两倍半”就是“三倍半”,是两个确数,与事实不符。
4.蓝灰色暗弧 亮弧 美丽的紫光 扁的 大 逻辑
5.散射:当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而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6.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或: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早晨(下午)太阳的背衬是群山、树木、房屋等,而中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三、1.光的折射落日看起来是扁的。为了解释落日是“扁”的,作者举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折成两段和海面上、沙漠里出现海市蜃楼的例子。
2.(1)“捣鬼”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落日是扁的”这种现象的原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2)“看起来”表明筷子在水中折成两段的现象是人的错觉造成的,而不是真实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在海上或沙漠里,因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人们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
4.海上的“海市蜃楼”是因为海面的空气密度大,高空的空气密度小而造成的;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是因为地面的空气密度小,而高空的空气密度大而造成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5.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地面温度能煮鸡蛋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沙漠里地面温度之高。
6.《落日的幻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1.炽热的岩浆在火山中翻腾。
2.A
3.提示:①可以从人际交往方面联想,如:伸出友谊之手,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盲目排斥,只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②可以从构图方面联想,如:左图像一个横放的灯笼,右图像两朵盛开的菊花。
③可心从物理学方面联想,如:同性相互排斥,异性相互吸引。《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及其它幻觉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②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③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幻觉。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步骤】①指读。提要求:其他同学拿起笔,画出有哪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 (提醒朗读同学节奏慢点)②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见下表。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醒】拿出昨天的《学案》,检查大家的预习,随机抽同学回答:一致认可的答案就过;有分歧的就重点研读。
  【明确】重点研读第4、5两节。(后前后桌互动交流,互相查漏补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提醒】在串讲时,第4小节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在讲第7小节要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提升思维层次
  (一)交流互动,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提示】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二)点评同学的发言,从而引导同学品味文章语言
  1、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步骤】①前后桌交流。②指答。
  【明确】NO1小节: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NO2小节: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NO7小节打比方。
  【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在鉴赏时一定要指导鉴赏的方法,比如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如: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3、归纳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六、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语言训练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两小儿辩日》中“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3、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共44张PPT)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读一读,写一写
幻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变化多端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幻(huàn)觉:
吟咏(yínyǒng):
绮(qǐ)丽:
绚(xuàn)丽:
殷(yān)红:
变化多端: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带黑的红色。
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殷(yǐn)殷
殷(yīn)勤
灿烂美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自主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理清本文的结构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1~3):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全文的重点,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 __。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描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过渡段
承上启下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4、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6、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7、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比较: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比较:
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课堂拓展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示例: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示例: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日出
刘白羽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示例:
长河落日扁(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 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选自1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
学会观察和积累,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