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9 19:49:0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课时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
一.注音:xīn tái rú dú tiáo
《全唐文》、唐代、刘禹锡。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D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
重要词
有仙则名( )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无丝竹之乱耳( ) ( )
无案牍之劳形( )
何陋之有( )
动词,出名
显灵
此,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长到,蔓到
映入
使动用法,使……扰乱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使动用法,使……劳累
倒装句。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自学指导
1. 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 它的深刻含义是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陋室


德馨
不陋


精读课文
陋室不陋
——环境
——交友
——生活
幽美

高雅

闲适

精读课文
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雅脱俗
不慕富贵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陋室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主题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堂达标
课堂检测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比兴
3.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比陋室”不陋,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作者)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 :含义: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互相照应,这是全文点睛之笔,表明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学习目标
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检测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书,宋代,哲学家.
2.散文.
3.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xiǎn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这些描写赋予了莲的哪些品质?
2.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3.作者描写莲花之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 度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美名远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衬托的作用,用“菊之爱”,“牡丹之爱” 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趣与众不同,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课堂达标
重点词语解释: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益: 副词,更。 植:树立。 鲜:少。 濯:洗涤。 妖:妖媚。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宜:应当 独:只,仅 沾染(污秽)
课堂达标
2.重要句子翻释:(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3.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第三课时
托物言志
学习目标
1. 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词类活用。
2.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
1.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代词 (学而时习之)
4.“到、往” (吾欲之南海)
课前检测
自学指导
比较阅读《爱莲说》、《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与妙处。
写作特点考查:
1、《陋室铭》借 立意抒发了
作者的 情操和 的情趣。
2、《爱莲说》借 寄寓 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陋室”
对莲的描述和赞美
高洁伟岸
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托物言志
松树


屹立峭壁
不畏风雪
坚韧顽强
傲岸不屈
拓展练习:从下列 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蜜蜂 竹子 粉笔
写一篇300字左右
托物言志的短文。《短文两篇》过关测试
(一)《陋室铭》阅读训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 ____或_____ ___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求__ _ _____。
2.解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丝竹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4.按要求填空,并翻译所填补的句子。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译文:
(2)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译文:
(3)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译文:
5.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6、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7.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8.从全文内容看,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其怎样的生活情趣?
9、读【乙】用【甲】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0.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丙】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4)亭亭净植 (5)陶后鲜有闻
(6)而名之不可 (7)莫能肖也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9)待到山花烂漫时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 _____________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4. 【甲】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 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 _,__ 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 __,___ _ 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__;___ __ 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5.【甲】 文中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甲】【乙】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
里。
(1)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7.【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甲】【丙】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8.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9.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短文两篇》过关测试参考答案
《陋室铭》参考答案
1.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押韵
2、(1)出名、闻名(2)显灵(3)散布的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4)大儒,博学的人(5)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6)“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7)官府公文 / 形体、身体
3、B
4.(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有美好的品德(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前,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
5. 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场、官府公事的厌倦。
6、C
7. 孔子原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作者以此结束全文,突出全文的旨意,立意高远,论证有力。
8.文中围绕“惟吾德馨”从三方面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清静优雅的环境,博学多识的交往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爱莲说》练习参考答案
1.(1)多 (2)亲近而不庄重(3)应当 (4)立 (5)少 (6)说出 (7)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8)我 (9)等待;等
2、(1)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艳。
(3)莲,是花中的君子。
(4)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两个要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6.(1)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7.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8.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9.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22.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陋室铭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 “铭”这种文体;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对重点句翻译: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学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二.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意: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调素琴( )
2.《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关于“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案:1.注音xīn tái rú dú tiáo
2.《全唐文》、唐代、刘禹锡。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3.D
三.初读课文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名、灵、斯、馨、上、入、乱、劳、之)
四.自学指导:
1. 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 它的深刻含义是 (指导学生理解比兴)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课堂达标:
1.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2:文中 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是运用 的手法。
3: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陋”的?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6:学习 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比兴
3.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比陋室”不陋,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作者)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 :含义: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互相照应,这是全文点睛之笔,表明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学生预习准备: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重点字词: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教学目标:
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一、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字( ),( )人,( )家。
2、本文是一篇( ),通常借物咏志讽世。
3、生字注音:甚蕃( )淤泥( )
濯( )清涟(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鲜( )有闻
答案: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书,宋代,哲学家.
2.散文.
3.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xiǎn
三、朗读课文
1、先独自朗读,把不太容易读的句子做好标记。
2、小组解决朗读难题,并把好朗读关,争取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朗读,并划出每句的停顿。
3、注意以下句子读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翻译课文
1、参考注释及工具书,先独立翻译。标出你认为的难句。
2、小组内解决难以翻译的句子。实在不会的可以和其他组交流,或者同老师探讨。
3、对于重点句子,要尽可能人人都能翻译下来;对于重点词,争取人人都能熟记下来。
4、师生互动,检测翻译效果并作出特别指导。
五.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这些描写赋予了莲的哪些品质?
2.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3.作者描写莲花之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
2. :“我”爱莲花什么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六.课堂达标
1、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亭亭净植( )
(4)、陶后鲜有闻(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7)、宜乎众矣( )
(8)、晋陶渊明独爱菊( ) (9)、出淤泥而不染
2.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和牡丹哪个是正衬?哪个是反衬?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4.从语气上看,下面三句各属什么句?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答案: 重点词语解释: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益: 副词,更。植:树立。 鲜:少。 濯:洗涤。妖:妖媚。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宜:应当
独:只,仅 沾染(污秽)
2.重要句子翻释:(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3.D
4、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词类活用。
2.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一、课前检测:
1.文言文中“之”的 用法,并举例.
(1.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代词 (学而时习之).4。“到、往” (吾欲之南海)
2.小结两篇文中的词类活用
二、比较阅读《爱莲说》、《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与妙处。(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三.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从下列蜜蜂 竹子 粉笔中你可以言何志?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