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5 22: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新巴蜀中学高2021届1月历史学科适应性考试模拟题
一、单选题:15道选择题,每道3分,总计45分。
1.(2021·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1)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 D.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2.(2021·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汉高祖时采取严厉的限制和打击商人的政策,汉文帝时却是“除关无用传”,几乎完全解除对商人的限制。这一变化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顺应了汉初的主流思想
C.抑制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3.(2021·陕西汉中一模·3)下表为唐代天宝年间和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表中呈现的变化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唐天宝年间
54.5%
45.5%
北宋初年
40.1%
59.9%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C.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 D.导致宋代政治中心南移
4.(2021·广西钦州、崇左一模·26)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管理职能多样化 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5.(2021·四川南充一模·29)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
年份
人口数(万人)
耕地数(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千文/石)
1734年
553.6
80.0
6.7
0.575
1753年
1651.4
83.1
19.9
1.012
1784年
3283.2
89.8
36.6
1.412
1820年
4799.2
95.0
50.5
2.432
综合表格可知,米价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稻米的产量不断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稻米生产技术的进步 D.人口增长较快
6.(2021·浙江台州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9)对于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村镇的社会变化,时人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
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贸易中心已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影响中国
7.(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29)
姓名
国籍
职务
服务军舰
汉纳根
德国
北洋舰队总查
舰队指挥舰定远舰
阿壁成
德国
舰总管轮
戴乐尔
英国
舰帮办副管驾
尼格路士
英国
舰炮手
哈卜门
德国
炮务总管
主力战舰镇远舰
马吉芬
美国
帮办管带
余锡尔
英国
总管轮
主力战舰致远舰
哈富门
德国
总管轮
济远舰
上面为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这一状况
A.是黄海海战中清军战败的根源 B.体现了清廷向西方学习的态度
C.反映出北洋海军整体装备落后 D.导致北洋水师受到列强的牵制
8.(2021·湖南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7)下表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1904年科举)据此可知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
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9.(2021·河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尖子生第二次考试·12)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普遍推行的选举制度规定: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0.(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2)20世纪初,周学熙在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北洋实业,“注重于普通生业,为人民广辟谋生之途径”,使无业或失业者“皆得凭自力以谋生活”。材料表明当时
A.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B.实业家较为关注国计民生
C.北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洋务派民用工业得到发展
11.(2021·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15)表2
年份
1960 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钢产量(万吨)
1 351
870
667
762
964
增长率
20.4%
-35.6%
-23.3%
14.24%
26.5%
表2是1960-1964年我国钢产量和增长率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结构的变动 B.农业经济的波动
C.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苏关系的恶化
12.(2021·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19)法国作家拉伯雷(1456-1553年)一部小说中,主人公“卡冈都亚”是能创造和支配自我命运的巨人,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有冒险与创造精神。该作品反映了
A.神灵崇拜遭到抵制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的价值受到颂扬 D.启蒙思想获得了普遍认同
13.(2021·安徽江南十校二模·20)根据下表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
事件
1921年
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
1927年
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但未达成协议。
1933年
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41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
1944年
美苏英法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A.大危机爆发前已经建立协调机制 B.争夺制定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
C.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经济危机 D.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4.(2021·山东中学联盟高三12月大联考·10)表4是朝鲜战争时期中美两国陆军师编制装备对比表。由此可以推知
表4
美军陆军师
志愿军入朝时的编制
步兵团
3
3
炮兵营
4—5
2
坦克营
1
0
坦克(辆)
149
0
榴弹炮(门)
72—84
0
无后座力炮(门)
120
0
高射炮(门)
64
0
70毫米以上迫击炮(门)
76
42
步兵炮、山炮(门)

24
A.战争胜负由战斗意志决定 B.综合国力是影响战果的关键因素
C.战争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D.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作用不大
15.(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14)二战后,民意测验成为分析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1949年12月
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可能性很大:45%;可能性很小:28%;没有影响:17%;不知道:10%。
1950年11月
根据你对苏联的了解,你认为苏联是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
建立世界霸权:70%;保护自己:18%;不知道:12%。
1951年12月
如果美苏卷入一场全面的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俄使用核武器吗?
首先使用:66%;遭到核打击后使用:19%;不知道:15%。
上述民意测验结果表明
A.核战阴影影响民众心理 B.民众心理影响政府决策
C.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 D.美苏陷人军备竞赛怪圈
二、材料题:16题20分,17题12分,18题11分,19题12分,总计55分。
16.(2021·安徽江南十校二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 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对的蔗糖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自甘蔗,因为烟草。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影响。(8分)
17.(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高三12月联合调研监测·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图7为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依据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英国棉纺织业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18)(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刘德辉
德辉吾弟鉴:
自你来信一封已经收到:将信看完,我以全部知道了我是非常高兴,我真领服你,希你要加强工作消灭美帝国主义,兄在家加强提高生产支援前线。现在我们母亲玉体健康。精神璧铄。比昔年还要好些。家乡在党、毛主席的领导下现在我们真正彻底翻身了,所分的田土房屋,我真高兴。至于秋收工作完全结束了,我将收的稻谷计算亦有六旦有余,至于家庭生活全部解决了,请弟一切不要挂念家庭。母亲和我与汝任,假是我们家庭生活与生产有困难,已有村上帮助。至于母亲有我孝养侍奉,请弟不要挂念,请你安心抗美援期,你的功劳十分伟大极了。……不有再叙,后信再谈。祝你工作愉快。
——兄刘怀钦,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面貌有哪些史料价值。(11分)
19.(2021·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 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北新巴蜀中学高2021届1月历史学科适应性考试模拟题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D
D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B
C
A
1.【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可知西周王朝通过特定的仪式来明确诸侯的身份地位,据材料“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可知周天子通过盟誓强调其受命于天,立诸侯,这些都是统治者为宣扬权利合法性的行为,权利地位与责任是相匹配的,故选C项;盟誓活动是一种强调分封等级的国家政治行为,而非强调血缘与权利分配,排除A项;盟誓活动是口头约定而非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统治区域的扩大主要依靠对外征服活动来实现,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所学,汉高祖为建立统一秩序,打击富商大贾的“投机”行为,汉文帝时期,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国家迫切任务,并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选B项;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重视农业生产是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项;汉文帝时期“除关无用传”,放宽对经济的限制,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封建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士农工商排列,汉代放宽对商人的经济限制并不能改变其末位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由唐至北宋秦岭淮河以北户数下降,以南户数增加,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而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重在体现南北户数的变化,反映的是南北经济的变化情况,而不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但主要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对农户进行劝诫,遇凶丧之家组织相助,两社之间还可互助,体现了管理职能多样化,故选A项;据材料“锄社”是“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可知“锄社”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排除B项;“锄社”是农业组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据材料“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可知“锄社”是北方的地方组织,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图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由图表可以看出清代从1734年到1820年,两湖地区的人口从五百多万增加到了四千多万,而同时耕地面积也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耕地的负荷数在增加,而米的价格也在增长,所以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故选D项;图表提供的数据仅仅涉及耕地数,未涉及稻米的产量,排除A项;由表格提供的数据来看是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推动了米价的上涨,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与米价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表格未涉及稻米生产技术发展的数据,且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提高产量,其他条件不变的话会降低稻米的价格,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知,随着鸦片战争国门大开,中国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可知,长江三角洲村镇的传统手工棉纺织业一定程度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可知北洋海军军舰聘用外国人担任管理职位,这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故选B项;黄海海战清军战败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洋水师洋员参战表,并不是装备,排除C项;导致北洋水师受列强牵制夸大了洋员的作用,北洋舰队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由中国人担任,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等信息可知,这年的科举试题紧密围绕当时的教育变化、效仿学习西方技艺、学习西方法律典章等而展开,具有明显的向西方学习的倾向,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项;脱离时代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A项;用人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中体西用”的理念与当时学习西方的思潮脱节,当时已经意识到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共在各根据地普遍推行的选举制度规定: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的贯彻最大限度的团结了抗日的民众,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选B项;土地革命时期指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排除A项;国命革命指1924—1927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而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排除C项;材料中选举规定最大程度的团结了抗日的力量,而非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周学熙在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北洋实业”、“注重于普通生业,为人民广辟谋生之途径”可知实业家周学熙创办企业,关注民生,故选B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排除A项;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是清政府统治时期,而非北洋政府时期,排除C项;北洋实业并非洋务派创办,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61—1962年间我国钢铁产量呈现负增长,之后恢复较快发展,说明是受到了某一短期事件的影响。据所学,1959年后,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于1961年初正式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工业发展放缓,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重工业快速发展,将近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排除A项;经济困难时期农业经济的波动会对钢铁工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苏关系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且中苏关系在60年代未出现反复,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卡冈都亚’是能创造和支配自我命运的巨人,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具有冒险与创造精神”说明该作品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了主人公个人的价值但未否定神灵,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要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天主教会,排除B项;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斗争的武器,兴起于17世纪,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由材料“1921年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可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话语权,故选B项;“已经建立”表述过于绝对,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机制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引发的国际局势,而非阐述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排除C项;“合理的”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扩张的本质,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陆军师编制装备情况远远落后于美国,但志愿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军队装备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战争结果受到战斗精神、人力、战略战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选C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是武器装备的对比,能体现综合国力的强弱,但志愿军最终赢得胜利说明综合国力不是影响战果的关键因素,排除B项;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很大,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的民意测验结果可以看出美苏核战氛围浓厚,导致民众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故选A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决策,排除B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冷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未能体现美苏陷入军备竞赛怪圈,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16.【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制糖技术不断进步;具有较高的世界地位;国际市场广阔。(6分,任答三点)原因:封建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先进;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护张加强了世界市场的联系;国际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契机。(6分,任答三点)
(2)蔗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方殖民者控制了国际市场,成为贸易主要受益者;中国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利润;种植园主大量种植甘蔗,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8分,任答四点)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一“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得出制糖技术不断进步;由材料一“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得出具有较高的世界地位;由材料一“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得出国际市场广阔。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得出封建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由材料一“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先进;由材料一“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护张加强了世界市场的联系;由材料一“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得出国际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契机。
(2)由材料一“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得出蔗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由材料一“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得出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由材料二“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得出西方殖民者控制了国际市场,成为贸易主要受益者;由材料一“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得出中国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利润;由材料二“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得出种植园主大量种植甘蔗,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17.【答案】
示例1: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2分)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2分);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分);政府的关税及其他政策的保护等因素推动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2分),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业大国(2分)。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分)。
示例2: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2分)
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英国通过进口棉布关税政策,沉重打击了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2分)。美国内战加剧了英国对印度棉花的需求,(2分)工业革命后,在英国棉布的冲击下,(2分)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2分)。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和对外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2分)。
示例3:英国棉纺织业崛起,印度棉纺织业衰落。(2分)
技术进步;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成为丰富的原料产地;政府的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盛(5分;原因2分;表现2分;影响1分。)
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滞后、英国产品的挤压和政策的排挤,印度棉纺织业失势,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这反映出工业文明在近代社会的巨大优势。棉纺织品也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5分;原因2分;表现2分;影响1分。)
【解析】
据“图7为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结合所学得出观点: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据图中信息“1793年英国轧棉机的发明使短纤维棉的产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得出18世纪 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据图中信息“从美国到英国的原棉”“1861—1865年美国内战带来的‘棉荒’使英国纺织商将寻求原材料的目光投往印度”“从美国到英国的原棉”结合所学得出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图中信息“1895年英国向印度棉产品强征5%的货物税”结合所学得出政府的关税及其他政策的保护等因素推动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据图中信息“1815—1860年英国棉纺织业产量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到19世纪中叶英国棉产量占世界市场棉总量的约50% ”得出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业大国;据图中信息“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发展为纺织业城镇”结合所学得出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最后,总结升华。
18.【答案】
【示例】(11分)
角度
信息提取(5分)
史料价值(6分)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一封抗美援朝战士亲属的家书
抗美援朝战士及其亲属的经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和社会精神的体现,其家书是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手史料
材料
内容
抗美援朝战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和国内政治
书信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情况。家书是建国初期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
分配土地和农业丰收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经济恢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与农业生产,反映了保卫新生政权和投入国家经济建设热情高涨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具有哪些史料价值。首先从材料的来源看,这是一封来自抗美援朝战士的家书,这封家书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是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手史料,因为抗美援朝战士及其亲属的经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和社会精神的体现。从材料的内容看,这封书信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面貌。政治方面的内容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配土地和农业丰收,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情况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情况。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经济恢复状况。思想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发展农业生产,反映了保卫国家新生政权和进行经济建设的热情。史料价值是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答案】
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3分)
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分)
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3分)
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8分)
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1分)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如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论题就可以定为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依据孤证不为史的史学思想,史实应该不少于两点,可从表格中选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论证,如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