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初读,读顺读通,初步了解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的
赞叹
色彩斑斓
全、都
具备
清晨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不再
参与,欣赏
方法小结
加字法
换词法
利用注释
调动积累
举例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古来共谈:赞叹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四时俱备:具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就
也
睡觉
一起
在
院里
水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课堂检测
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
景物描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描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曾任太子侍读,后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茅山,“礼聘不出”。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元丰二年,苏轼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贬谪闲人”
齐高帝:“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陶弘景、苏轼。
4、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一、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这篇文章
是_______写给______的一封谈______的信。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陶弘景
陶弘景
谢中书
山 水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课堂检测
二、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猿鸟乱鸣”中的“乱”字能否换成“齐”或“共”字?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细致的“竹柏影”——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27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
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 ),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 ),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
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 ): (2)晓雾将( ):
(3)( )竞跃: (4)夕日欲( ):
4.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自康乐以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A.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D.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念无与为乐者
5.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
(2)《记承天寺夜游》是 代诗人 的作品,他字子瞻,号 ,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
6.经典语句默写。
(1)两岸石壁, 。
(2)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名句是: ,
, 。
二、精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二文,完成后面7—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7.将原文补充完整。
8.解释加点的词。
(1)陶后鲜有闻 鲜: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亭亭净植 植: (4)相与步于庭中 步:
9.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陶渊明/独爱菊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念无/与为乐者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11.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
12. 下面对乙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咏月名篇,完成后面13—18题。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3.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 (2)去人远者又胜也( )
(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4)尽却童隶而登焉( )
15.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16.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邑人奇之
17.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18.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字数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9.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20.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1.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译文:
22.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A(颓应读tuí故选A)
2.剽悍、轩昂
3. (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颓:坠落
4. D(A项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B项“朝”“晓”均为“早晨”之意;C项“至”“到”均为“到达”之意;D项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故选D)
5. (1)陶弘景;(2)宋,苏轼,东坡居士,“三苏”
6. (1)五色交辉;(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9.C
10.(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11.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12. B(作者自称“闲人”也包含了对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3.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14.(1)(景色)美好;(2)距离;(3)阴历每月十五;(4)全,都。
15.(1)哪里能全都靠近水?(2)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16.C(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项中“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故选C)
17.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18.略(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9. D
20. A
2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翻译:(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22.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 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 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 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 常人有什么杂念呢 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5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达多样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