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观潮》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观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9 19:49:04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周密
八堡碰头潮
盐官一线潮
老盐仓回头潮
气势雄伟的碰头潮
徐邦达钱塘观潮图(国 画)
蒋孝游奇观海宁潮(国画)
吞天沃日
(势)
吞天沃日
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钱塘江潮的成因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其成因有: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 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Ω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Ω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Ω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简介
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 以至十八日 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 周密
读准字音
雷霆
tíng
杨诚斋
zhāi
艨艟
mé ng chōng
倏尔
shū
僦赁
jiù lìn
一舸无迹

鲸波万仞
rèn
罗绮

如履平地

善泅
qiú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
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
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
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
横玉系腰”者是也。

景象

农历八月
十五
已经

(就是)这样的景象
雄伟豪壮
气势
不久
发、起
当…时

连接着天
用水淋洗
重点字词释义: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的时候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仅像一条银线;过了一会儿,(潮 水)渐渐涌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就像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天空涌来,洪大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震动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淹没太阳,气势非常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杨万里的诗句 : “海水涌起,就像银子堆起来的城墙。钱塘江横卧大地,潮水像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 ”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课文赏析
这段写什么?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亮点探究 :
描写角度
描写方法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比喻
夸张
引用: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渲染潮涌之状
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重点字词释义:

京都临安府长官
战船
穷尽

舞动

踩,走
检阅
不久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检阅水军,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课文赏析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看见
去、消逝


一点儿
忽然

重点字词释义: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
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
随波而逝。
随着波浪流走了。
课文赏析
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水军演习的动人场景
演习船只众多
阵势变化多样
作战技艺娴熟
战斗激烈
声势浩大
撤退迅速
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水军操练图
艨艟数百
分列两岸
奔腾分合
乘弄标舞
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
一舸无迹



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铺垫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擅长
游泳
刺画花纹,名词作动词


逆流而上
巨波
可是
显示
翻腾
凭借
重点字词释义:
在水中时隐时现
本领
振奋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可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表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课文赏析
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
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
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
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持、
争、
鼓、
溯、迎、
出没、
腾身等动词。
运用了
披、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问题探讨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看棚
空闲

堵塞
加倍的高
许,使
租用
即使
重点字词释义: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
江岸连绵十多里地,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和百货的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这段写什么?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课文赏析
课文是怎样写观潮人数之多的?
观潮人数
之多
十里余间
四马塞途
席地不容闲
场面宏大
观众之多
拥挤之极
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观潮盛况图
四马塞途
倍穹常时
席地不闲
十里余间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亮点探究 :
观 潮
潮来之状
演兵之威
弄潮之技
观潮之盛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全文着眼点在 上,立足点在 上
“潮”
“观”
小结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二、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
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
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
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
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重要文言与语法
1、一词多义
为:a.被(“敌船”为火所焚) b.当作(海涌银为郭)c.算是,是(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以:a.凭借(以此夸能)b.因为(公亦以此自矜)
方:a.当……时(方其远出海门)b. 正(方欲行)
2、古今异义
沃 古义:用水淋洗(吞天沃日,以冷水沃面) 今义:肥沃。
略 古义:副词,一点儿(人物略不相睹) 今义:省去等。
标枪 古义:动宾短语,举着枪 今义:一种投掷器械。
重要文言知识与语法
3、词类活用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皆披发文身:名词用作动词,画着花纹。
天下之伟观也: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即为“出没于万仞鲸波中”,定语后置。
(2)被动句:“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其中“为……所”表被动。此句译为“只有假想的敌方战船被火焚烧着”。
l、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2、春天[沃]日,势极雄豪 ( ) 3、物[略不相睹] ( )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 5、珠翠罗绮[溢目] ( )
一、解释加[ ]的词语。
农历十六日
用水淋洗
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江岸
满眼
课堂练习
二、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1、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3、一舸无迹; 4、吞天沃日; 5、披发文身; 6、倍穹常时; 7、倏尔黄烟四起; 8、艨艟数百; 9、以此夸能;
(租用)
(许、让)
(马)
(树立、举)
(船)
(用水淋洗)
(名词用作动词,刺花纹;)
(高)
(忽然)
(战船)
(用,凭借)
(夸耀,显示)《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3、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学生回答:“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
  师小结:“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一)默读:读准第一行字音并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一词多义:
  观潮。
  天下之伟观也。
  词性活用: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2.皆披发文身。
  特殊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重点翻译: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5、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二)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三)背读:朗诵和快读结合,直至背诵。
  二.重点激趣,引导主题讨论。
  (出示钱塘江大潮的片段)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 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 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 要先睹为快。 这就是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
  讨论话题:
  1.学生自由讨论:本文写的是观潮,却为什么要写除了海潮以外的诸多内容呢?
  2.教师点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写出了钱塘海潮的雄伟壮观,还写了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观潮人之多等等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海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主要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3.资料补充:
  (1)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2)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海宁潮的形成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3)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Ω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Ω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Ω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4)翻译全文:
  海潮壮观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高潮的时候.当潮水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接着渐渐靠近,就像玉城雪岭一样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声轰鸣,波涛汹涌澎湃,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要吞掉天空,冲刷太阳一般,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水军演习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别列在两岸,接着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各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就像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失,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健儿弄潮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丈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幻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儿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游者争观
  江岸上下十几里间,满眼都是身着华服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 各种东西都比平时贵了几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三.竞争激发,引导技巧发现。
  (一)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第二段如何对水军演习的场面进行描写的?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四)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五)第三段是从什么方面进行描写的?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六)文章内容是写钱塘海潮的,那第四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联想激发,引导无限拓展。
  1.根据课文填空: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 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3、海宁潮与海宁的旅游
  海宁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海宁拥有天下奇观海宁潮,名胜古迹亦众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大文化”,即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以潮文化为主要特色,海宁旅游区包括观潮胜地公园、盐官古镇[有海神庙、陈阁老宅、王国维故居]和硖石景区[有有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张宗祥故居、西山公园、徐志摩故居等人文景观] 。还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系海宁人,他的祖居在市东南部的袁花镇,一期工程已基本修复。海宁灯彩和皮影戏也享誉海内外。
  其中,市府所在地硖石镇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批发城,许村有全国最大的装饰布市场。
  4.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其实今人有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有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精彩动人
  弄潮健儿:技艺高超
  观潮人:人群密集第28课 《观潮》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可谓是“天下第一奇观”,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本文就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壮气势,展示了她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激扬争做时代弄潮儿的斗志。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3.品读赏析,体会语言的精当,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通过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等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前可以搜集与“观潮”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有本文层次清楚,因此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观察事物的方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 给加点字注音。
艨艟( )( ) 一舸无迹( ) 倍穹( ) 僦赁看幕( )( )
珠翠罗绮溢目( ) 车马塞途( ) 乘骑( ) 不容间也(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既而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2)如履平地
(3)人物略不相睹 (4)溯迎而上
(5)标枪舞刀 (6)一舸无迹
(7)随波而逝 (8)僦赁看幕
3.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
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势极雄豪。
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海涌银为郭。 D.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6. 默写精彩文句,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准确无误。
(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2)杨诚斋诗云“ , ”者是也。
二、精段阅读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仅如银线 仅: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际:
8.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D.而旗尾略不沾湿。
9.翻译下列语句
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⑵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0.概括本文段的内容,不超过十二个字。
11.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试结合文段说明一下。
12.本文作者   (1232一约1298),   (朝代)词人,字   ,号草窗,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辑有《     》等。
三、拓展训练
白洋①潮
【清】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②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③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④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⑤,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⑥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⑦,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⑧,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①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②遄(chuán):迅速;③真:同“直”;④擘(bò)翼:张开翅膀;⑤蹴(cù)起:涌起;⑥镞镞:同“簇簇”,聚集;⑦辟易:惊退;⑧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
1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岁岁如之
A. B.
他很擅长讲故事,而且很动听。 如驱千百群小鹅
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势欲拍岸而上
C.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势极雄豪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2)坐半日,颜始定
15.解释下列句子,注意文从字顺哦!
(1)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译文:
(2)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译文:
16.作者为了突出海潮的壮美,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
17.第二段“坐半日,颜始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本文同周密的《观潮》同写浙江之潮,它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19. 如果你是观潮中的一员,你能细致描写一下观众们看表演时的场面吗?注意点面结合进行描写,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méng chōng gě qióng jiù lìn qǐ sè jì jiān
2.(1)不久;(2)踩;(3)一点也不;(4)逆流;
(5)树立,举;(6)船;(7)去,往;(8)租用
3.C(“惟妙惟肖”的意思是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而原句中弄潮健儿的表演并非模仿,因此用这个词形容不妥,不符合语境)。
4.B(A、C、D三项均用比喻修辞,仅B项用夸张的手法,故选B)
5.(1)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2)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
6.(1)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2)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7.(1)几乎,将近;(2)连接。
8.B(A项“浙江”指钱塘江,而今义为浙江省;C项“骑”古义为“马”,今义为动词跨坐;D项“略”古义为“毫”“一点”,今义为“略微、稍微”。故选B)
9.(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2)杨万里的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10.描写了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11.“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雄奇壮观。
12. 周密 宋 公瑾 《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任选其一
13.A(A项第一个“故事”是“旧例、旧俗”的意思,第二个是“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的意思;B项两个“如”都是“像”的意思;C项两个“漱”都是“冲刷”的意思;D项两个“势”都是“气势”的意思,故选A)
14.(1)十分;(2)神色,脸色。
15.(1)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2)观看的人们(被潮水)惊退,跑着躲避到海塘下面。
1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7.用观者的感受反衬海潮的惊心动魄的气势。
18.《白洋潮》主要描写了潮来的过程及惊心动魄的气势,而《观潮》不仅描写了海潮的壮美,且描绘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风景,又写民俗。
19. 略(提示:写作前要审清题目,你是观潮人中的一员,应以第一人称来写。写作时要结合原文的描写,加入自己的想象,主次分明、点面结合地进行场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