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5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元素是有限的,但组成的物质却是无限的
B.宏观上相对静止的物体,其构成微粒也是静止的
C.物质都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危害
D.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水的净化 C.燃料燃烧 D.风力发电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能用化学变化做出解释的是( )
A.食盐做调味品和防腐剂 B.苹果催熟香蕉、柿子等水果
C.汽油洗除衣物上少量油污 D.洁厕灵清除卫生器具顽渍
4.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5.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蓄电池放电 B. 风力发电 C. 水力发电 D. 太阳能发电
6.为准确配制80g10%的氯化钠溶液,要尽量减小计量仪器称量时的误差。该实验用到了下列仪器,其中属于计量仪器的是( )
7.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C.稀 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注入盛水的量筒中
D.做氢气燃烧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9.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对数据的几种描述中,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盐酸pH = 3.20
B.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5.85g
C.用10mL量筒量取98﹪浓H2SO43.68mL
D.用“pH计”测得某血浆pH = 7.40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闻气体气味 C. 甲烷验纯 D. 稀释浓硫酸
1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断搅拌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1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对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A 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 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 浓酸沾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冲洗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 误服氯化钡溶液 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D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1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C.探究燃烧条件 D.探究分子运动
15.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 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二、(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
16.(6分)现有以下6个变化:
①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给水通直流电 ③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 ⑤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⑥2015年1月1日娄底市发生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始终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上述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变化的代号,下同)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
(3)我们知道,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宏观上表现为生成了新的物质。
在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的符号) 。
(4)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上述反应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17.(8分)(2015·德州)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面是有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 ;
(2)B操作集气瓶中既无水又无细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3)用C操作量取的水配制溶液的浓度比欲配制溶液 (填“偏大”或“偏小”);
(4)D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写出一条即可)。
18.(6分)如图是中几种常见操作。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上述操作中错误的一项是 (选填:A、B、C、D);
(3)请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19.(10分)科学严谨的态度、安全规范的操作是成功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
(1)化学实验安全第一,下列实验要特别注意安全的是 (填序号)。
A.取用大理石 B.称量粗盐 C.稀释浓硫酸 D.研碎胆矾
(2)根据下图,读出液体的体积为 mL ;精盐质量是 g 。
(3)实验室用下图所示的装处制取和收集某种气休,由装置可推知该气体的物理性质是
,制取气体的反应一定是 (填序号)。
A .不需要加热
B .需要催化剂
C .制取氧气的反应
D .反应物都是固体
20.(6分)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CO2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
(1)利用图乙所示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同样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标上B。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这个实验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100mL人体呼出气体压入20mL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100mL空气压入另一瓶20mL澄清石灰水中,请说出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解释原因: 。
三、(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9分)
21.(7分)规范操作和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是有效开展化学实验的关键.
(1)试管是实验室最常见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①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口朝的向先如图②后如图①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④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③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可从图中选用仪器组合是 (填序号)。
‘
22.(12分)央企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做灭火剂。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剂是否为报道中的“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甲、乙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粉末逐渐溶解 该灭火剂不属于报道中的“假干粉”
乙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二:小组同学利用灭火器进行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猜想2:残留主要成分是 。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答案
B 2.C 3.C 4.C 5.A 6.A 7.D 8.C 9.D 10.D 11.C 12.C 13.D 14.D 15.C
16.(1)①②③④⑥ ⑤ (2)② ①⑥ (3)H2和O2(4)②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①②③④⑥中都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⑤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上述化学反应中,只有②是由水这一种物质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所以反应①中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H2和O2。给水通直流电,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7.(1)试管口向上倾斜 (2)集气瓶炸裂 (3)偏大 (4)试管破裂
解析:(1)A操作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会导致冷凝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2)B操作中集气瓶底部未铺水或细沙,可能造成生成的熔化物溅落到瓶底使瓶底炸裂。(3)C操作中俯视量取水时,量取的水少,导致溶液的浓度偏大。(4)D操作中可能造成后果:试管破裂、导管断裂、扎伤手等。
18.(1)酒精灯 (2)C (3)2H2O2 2H2O+ O2↑
解析:(1)图中的实验仪器是酒精灯。(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了试管体积的1/3,加热时,应是使试管于桌面成45°角,这样可使药品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A正确;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慢地倒入试管,B正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说明装满,C错误;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又可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正确。(3)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19.(1)C (2)4.7 13.2 (3)密度比空气小 D
解析:(1)如果水加入浓硫酸时,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在浓硫酸的上面,浓硫酸溶解放出大热量,使水沸腾,液体就会喷出伤人。(2)量筒度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药品的质量为托盘上砝码的质量与横梁上游码质量之和。(3)用该装置来制取气体,说明反应物是固体加热制取气体,但不能说明一定使用了催化剂;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不会是氧气。
20.(1)排水集气 不能 (2)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虽然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含量很低,100ml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极少,不会变浑浊。
解析:(1)根据气体的性质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木条熄灭不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约为0.03%,含量较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1.(1)bc (2)ABDF
解析:(1)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故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可使试管平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故正确;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如果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致使试管底部破裂,故正确;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应垂直向上,故错误。(2)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锥形瓶,导管,漏斗,收集气体的集气瓶。
22.探究一、水 有气泡产生 NaHCO3+HCl═NaCl+H2O+CO2↑
【提出猜想】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设计方案】B
【反思评价】无论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都可能升高
解析:探究一:面粉不溶于水,也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氢钠能溶于水,且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实验现象可知,粉末逐渐溶解,说明该物质是碳酸氢钠;若为碳酸氢钠,加入稀盐酸后会有气泡产生;【提出猜想】若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若部分分解,则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设计方案】A.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分解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将加热后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若不变浑浊,则固体中只有碳酸钠;B.无论残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残余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于水就会放出热量;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证明其中含有碳酸氢钠;【反思评价】若残留物只有碳酸钠,溶于水后会放出热量;若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虽然碳酸氢钠溶于水,吸收热量,但是如果吸收的热量较少,还是表现出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无法确定残留物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