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5 22: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 堂 导 入
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中国
统计截止至2020-10-27 07:00
新冠大流行,已经成为2020年世界最大的事件,注定会被写进世界编年史。
在群防群控政策下,除了偶尔出现几个散发病例,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回到了幸福的轨道。第三季度经济逆势增长了4.9%。而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对疫情,却陷入了制度失灵、管理失效、社会失序、感染人数激增的混乱局面。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疫情防控形势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说,这是一次开放式的体验式的关于制度自信的公开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993-2003
2003-2013
2013至今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被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
(3)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邓小平理论
指导地位的确立”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3)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位一体”,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写入党章: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写入宪法: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5)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中共十九大(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五位一体” “ 【知识解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识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选择播放视频“【知识解析】五位一体” “ 【知识解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识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学生直观感知上述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1)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011至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第一外汇贮备国
中国经济基数大,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抗打击能力增强。
三、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2)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中国高速公路分布图
中国铁路(高速铁路)分布图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3)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4)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复兴号”高铁最高可达400km/h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目前最大下潜深大为7062米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大飞机(C919),立项初期预计国产化率达10%,现研制成功,国产化率超过50%。随着飞机的研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国产化率提升。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港珠澳大桥,这是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也是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5)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G时代到来:
5G的网络速度至少是4G网络的15倍
移动支付:
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6)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
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洋山港区四,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交通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港口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 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科技
计 算 机: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航空航天:探月工程和天问一号
深海探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通讯定位:量子通信;北斗定位系统;5G通讯
人工智能: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分拣流水线
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深空探测:FAST(天眼)
中国基础设施和科技增长速度快,某些科技领先世界,这意味着社会运转时间成本降低,社会更新换代加快。
【知识小结】 今日中国的基础设施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文化创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人民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教育基础雄厚,这意味着人民生活富足,信仰更加坚定。
2020年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研究生录取人数达111.4万人。每年培养人数超过美国。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五大战区示意图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放军有信心有能力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钓鱼岛维权
亚丁湾护航
国际维和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注:上图为视频“【知识解析】新时代强军改革”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新时代强军改革”,让学生直观感知上述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表现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③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④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亲、诚、惠、容”是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亲”是指睦邻友好,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增加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等;“诚”是指诚信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惠”是指互惠互利;“容”是指倡导包容,促进地区合作。
“真、实、亲、诚”是在中非传统友好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的对非政策新理念。他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表现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胡锦涛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表现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一带一路”
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外交理念
和平发展
外交布局
全方位
外交目的
为国家发展服务
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历史意义
从参与者变成推动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中国方案
【知识小结】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
表现
影响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发展观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课堂小结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排除万难,共克时艰。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