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9 21: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作者:郁达夫
执教:
2011年11月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背景
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上海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7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
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听读感受
分析课文
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图片1
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院
清,静,悲凉
感情:
图片3
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秋槐
感情:
清,静,悲凉
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叫
简直是家虫
秋蝉
感情:
清,静,悲凉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
秋雨
感情:
清,静,悲凉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秋果
感情:
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2.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眷恋之情。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1.温和,味润
稀饭
馍馍
2.清淡,味浅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4.机巧灵秀
味短
3.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
醇美,味浓
朴实沉稳
味久
探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北国之秋




烘云托月,对比衬托.
清.静.悲凉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课文内容:
慢.润.淡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郁达夫
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鉴赏评价
结论:愁者,离人心上秋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悲秋 、颂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实践运用·作业
2.正值初冬时节,我们心中也该有一些关于冬的感想吧。请同学们试着运用对校园冬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完成一篇二百字左右的周记,注意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