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07: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校联考”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秦以前的政府,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哪种制度()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3.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4.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6.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7.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8.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9.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0.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这表明( )
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 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
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
11.洪仁玕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玕( )
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 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
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 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
12.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84年 D.1900年
13.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1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1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6.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
17.“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梁启超认为()
A.“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B.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济南惨案”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D.北伐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18.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19.1912~1919年时值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
A.开始产生 B.短暂春天C.日益萎缩 D.陷入绝境
20.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可。”其意在说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B.民众需要得到有效的动员组织
C.中共坚持持久抗战的革命路线D.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21.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抗战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A.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基本消灭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基本胜利
C.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迅速展开
23.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4.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
A.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
25.“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信息提炼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材料二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在制度创新方面,你认为秦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4分)
27.1919年、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年(部分)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的期待(4分),简述“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大事年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1949年发生的这些大事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材料二 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6分)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DCDAC 6-10 BBADB 11-15 BBBAC 16-20 DBDBB 21-25 CBABC
二、非选择题
26.(16分)
(1)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4分)
(2)目的:加强君权。职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4分)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分)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4分)
27.(20分)
(1)期待:收回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4分)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在基础。(8分)
(2)条件: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②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④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及国名、国旗、国微、国歌等,直接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8分)
28.(14分)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4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分)
(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