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考生需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村料
《国际歌》是由法国诗人、政治活动家欧仁·鲍狄埃写于1871年,1888年,皮埃尔·狄
盖特为歌词谱曲并开始传唱,距今整整130周年。毛泽东同志认为:“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
为我从天落。”“不仅要唱,还要讲解,还要按照去做。”
在历史的脚步中,歌声在回荡:在前进的征程中,精神在传承。《国际歌》中的光辉思想,
如“满腔的热血已经沸騰,要为真理而斗争”“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让思想
冲破牢笼”“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等,历久弥新,无不蕴涵于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
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
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些论断,是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人类智懑的重要
结晶,因而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
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
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由衷地赞道:“对我们而言,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对世界大势的准确研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
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同时
人类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诸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仳等非传统安
全威胁持续蔓延,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等等。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只
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秩序新原则和人类社会关系新愿景,才能让世界更美好、让
人民更幸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对“西方之乱”的深刻反思。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
经济处于低增长,债务危机加重,贫富悬殊加大,社会矛盾加剧。欧元区经济至今未摆脱金融
危机的阴彩,欧盟内部裂痕突出。一些效仿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长期停滞,或成为“中心国家”的附庸,或在“颜色革命”中陷入动荡分裂。英国前首相布
朗2009年称“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鲁格受指出“全球性的
金融危机彻底粉碎了人们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信仰”。美国民众也在奋起抗争,“占领华
尔街”运动的发生便是明证。示威者喊出“推翻整个制度,资本主义是有组织的犯罪”。可见,
这场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标榜新自由主义的“华
盛顿共识”是“西方之乱”的祸根。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的不二
法门。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A项
因果关系倒置,B项“认为”后的“这”指代不明,D,“所做的思考”的主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3分)
2.D(“成功实践”错,携手战胜“新冠疫情”还没有取得最后成功。)(3分)
3.B(B项,只是中国取得的成绩。
“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全人类的发展,应放眼全球)(3分)
4.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解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②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③材料中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引用了古代名言佳句和习近平主席的说法,并举“一带一路”的事例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义。
(“论证上的特点”应该聚焦在“怎么论证”这个角度来分析。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5.答案示例
①文化角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同理念”“天下为公”“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都深深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对人类命运的总体思考,中国不会称霸,也不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威胁;
②实践角度: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自实践以来,已经让参与国和沿线国均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强调多边合作,没有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共6分,每点3分,观点准确1分,分析充分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C
(3分)
7.
D
(“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分析错误,从原文“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可知作者这是侧面烘托嘉峪关环境宜人,食品美味。)(3分)
8.
①文中写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不仅体现了嘉峪关味道的多样性,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作者借助这些往事,表达了自己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乡。③作者写这些往事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也强调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起因和过程。
(共4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9.
①椿树代表的是现今嘉峪关的美好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热爱。②小树苗是韧劲、沧桑与执着的象征,更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③松塔是家人对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点。
(共6分。答对1点给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
B(3分)
11.C(3分)
“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
12.B(3分)
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
13.(1)
马援奏请皇上(为金城)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掘、疏导水田,劝导(鼓励)百姓从事耕牧,郡中百姓安居乐业。(援奏为置长吏、缮、开导、劝,各1分,共4分)
(2)
(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
表明自己可以任用。(补充主语、愍、许、据鞍顾眄,各1分,共4分。)
14.
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
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侯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生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千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弛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
D
(3分)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分析有误。此诗中没有典型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更不能用“充满”来形容。
16.
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托物言志,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凭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共6分,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B(3分)
19.
①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它强调了空气的湿度之大,生动地写出在夜里山间
大雨将至时的空气给人的感觉。(4分,每点2分)
20.
①原句以短句的形式,突出了人的精神状态、所处位置、所做事情,让读者对“我”的
情况有清晰的认识,而改句则因为把句子合在一起而失去了强调的意味。②原句是短句,读
来抑扬顿挫,且与上文语境中的句式和谐,而改句变成了长句,与上文语言风格不一致了。(4分,每点2分)
21.①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②学习和记忆是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共4分,各2分,大
意接近即可)
22.①(美国一大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②岩石风化释放氮是氮的重要来源(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26%的氮来源于岩石)③打破了大气是植物所吸收氮的唯一来源这一传统理论。
(5分,必须包括新闻主体、主要内容、意义三部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超出限定字数,扣1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0年高考评分标准。
建议:
1.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50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2.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2分;完全空白,评0分。
关于格式:格式不正确,扣1-5分。
1.
开场词:顶格写称谓语(如: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同学们:)
2.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立论、论证、总结。(常用语:“正如正/对方辩友所说”等)
4.结尾(如: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我的陈词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