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授课人:易 鸿(岳池城关中学)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的时间,初步了解有关水利工程修建等知识。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阅读史料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文字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
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都江堰的特点,认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都江堰和秦长城
二、难点:三大水利工程的设计与选址的科学性。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第一次见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礼物?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长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的相关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先来告诉老师。
生:长城、都江堰等
师:是呀!长城、都江堰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我们究竟知之多少呢?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是怎样修建的?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探讨。(板书课题)
二、新 课
师: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名,这一美名与2000多年前的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密不可分,它就是世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都江堰全景)
师:2000多年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呢?
(课件:岷江水滚滚而来的情景,西边泛滥成灾;东边旱灾情景;西涝东旱对比)
师旁白:远古的四川是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汪洋一片,一遇旱灾又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改写四川的历史要从李冰担任郡守开始。(课件:李冰画像)
师旁白:李冰是战国时期秦蜀郡守,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是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过渡:目睹岷江水患,一郡之首的李冰心急如焚,治蜀先治水。李冰决定兴修水利工程,治理岷江,确保成都平原旱涝保收。岷江是长江的支流,流经的地方可多了,在何处下手呢?李冰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在成都平原西北角的岷江处最好,实践证明这一选址十分科学合理。
(课件:岷江,玉垒山,成都,标明岷江东西岸)
师:同学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东旱西涝的?那该怎么办呢?
生:开山引流。
师:真是聪明。开凿玉垒山,把岷江水引一部分到东岸去。于是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玉垒山山前山后破土动工,开工不久,遇到了麻烦,玉垒山的石头特别的坚硬,一根根铁钎被折弯折断了,工程受阻。该如何是好呢?大家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用火烧
师补充:他们在岩石上开一些槽线,填满干草树枝,用火烧,使岩石加热、爆裂,开凿起来就容易多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就这样凿成了。因形如瓶口,我们称它“宝瓶口”。 (课件:宝瓶口,标出尺寸)
师:这宝瓶口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分流抗洪,引水灌田。(课件:分流抗洪,引水灌田)
师:宝瓶口为什么是这样的尺寸呢?
生:大了会给东岸带来水灾;小了满足不了灌溉用水,达不到分流抗洪的目的。
师:宝瓶口的水流入多如蛛网的渠道灌溉农田,宝瓶口位置高,农田位置低,形成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过渡:宝瓶口凿成后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经过仔细观察,李冰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宝瓶口地势较高即便是洪水季节,流入的水量也不多,西岸仍要发生水灾。怎么办呢?李冰酝酿了一个更加宏伟的治水计划:采用人工的办法,在距玉垒山稍远的江心,筑一道分水堰,迫使岷江水在玉垒山前分流,让一股水流入宝瓶口。(课件:虚线描分水堰)说起容易做来难,要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筑成大堰,谈何容易,用鹅卵石筑堰,石头太小,经不住水冲;用开凿宝瓶口的大石块,也被冲得东摇西晃,这可难住了李冰。
师:同学们你们可有什么办法?
生:竹笼。
师归纳:真聪明,你长大后一定不逊色于当年的李冰。请看大屏幕(课件:电影片段:杩杈筑坝。)这种办法具有施工简单,就地取材,节省成本等优点,因而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近一二十年才被钢筋水泥所取代。可见,我们的祖先是何等的聪明。
师:李冰何以会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呢?原来是一件小事启发了他:“有一次,李冰发现几个村妇在溪流边洗衣服,她们把竹篮放在水中,篮中放上石头和衣服,形成小水坝。李冰灵机一动,于是,就有了影片中的一幕。(课件:分水堰)
师:同学们李冰解决分水堰难题的过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生:仔细的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其实呀!发明创造无一不来自生活,从今天起,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的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是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
师旁白:这道分水堰又叫金刚堤(分水堤),远远望去活似一条大鱼畅游江中,因而它还有一个生动的名字叫“鱼嘴”。(课件:鱼嘴实景)鱼嘴西边的江水,流经原来的水道,人称“外江”,(课件:外江)东边的江水流入宝瓶口,人称“内江”。(课件:内江)
师:据说这个鱼嘴会自动调节水量。同学们,你们信吗?相信的同学请举手。
师:那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调节水量的吗?
生:不知道。
师:它的确有这奇特的功能。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季节涨水吗?
生:夏天。
师:农田什么时候最需要水呢?
生:春天;
师: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调节水量的。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用水,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内江低)水量约占六成,外江占四成,(课件:直入内江实景)以保证灌区用水;洪水季节(外江宽)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
师:特别缺水的时候,外江四成的流量,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课件:演示外江截流)
师:杩杈截流是临时工程,洪水来临前需要拆除,引导学生看教材107页的放水仪式(风俗画)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已建成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的杩杈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课件:都江堰实景图,引导学生看电动制闸)
师:分水堰有什么作用呢?
生:分水分沙(课件:分水分沙)
过渡:分水堰筑好后,基本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但遇特大的洪水,宝瓶口无闸门拦水,洪水大量流入平原,威胁平原的安全,同时大量的泥沙,石块制约宝瓶口的功能,影响渠道的畅通。又该怎么办呢?李冰就在宝瓶口的对面修筑了一条低矮的石堰,称之“飞沙堰”为什么叫“飞沙堰”呢?它又有哪些特殊功能?(课件:飞沙堰)
师: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正流。更绝的是:它能把上游带来的泥沙,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畅通,确有鬼斧神工之妙。(课件:动画飞沙)
师:为什么有如此功效呢?原来飞沙堰前内江有一弯道,产生弯道环流,宝瓶口壅水,泥沙在口外下沉,弯道环流产生巨大的力量把泥沙从飞沙堰抛入外江。使流入宝瓶口的水较清,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正面取水,侧面排沙”。这也是都江堰长期功效不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这样的设计怎么样?有谁能用一个字来评价?
生:高、妙、绝、好
师:飞沙堰有哪些作用?
生:溢洪,排沙。(课件:溢洪,排沙)
师:宝瓶口,分水堤,飞沙堰这三大主体工程,看似平常,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当代科技前沿,然而这些科学道理,早在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被运用实践了。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师:谁来说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
生:选址合理,设计科学…(课件: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师: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这么多的优点,因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都有哪些作用呢?
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课件:1、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2、是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人,地,水三者有机结合)3、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小结: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技术上看,无坝引水,不改变岷江水文生态,这样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它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当今时代,举办工程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1998年,都江堰实际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为了记住这伟大的一刻,国家水利部,四川人民政府特立一碑。(课件:都江堰实灌千万亩碑记)
过渡:在咸阳附近,秦国还修了另一重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师:这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叫“郑国渠”呢?请大家阅读110页史海拾贝内容。(板书:时间: 修建者:)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告诉老师?
生:战国后期。
生:是郑国修的。
师:韩国的疲秦之计,却成了强秦之策。秦王的英明成就了郑国渠(课件:郑国渠平面图)
师旁白:引泾水入洛水,全长三百余里,灌溉之地四万余顷。(课件:《史记 河渠书》)
师:郑国渠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使关中平原成为著名的粮仓。(板书:使关中平原成为著名的粮仓)
师:引导学生看(课件:战国—秦朝重要工程分布图)思考教材110页学习测评第2题。
生答:
师:(课件:学习测评第2题的答案)
过渡:都江堰、郑国渠这两大水利工程使秦成为一个非常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秦统一后,另两大工程却为巩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是秦长城和灵渠。(课件:秦长城)
师:秦长城是何时修的?为什么修?怎样修的?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二目,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答案了,有谁先来告诉老师?(板书:1、时间、主持者:2、目的:)
生:秦朝
生: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生:在秦、赵、燕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加固、扩展。
师归纳:秦长城依托山岭、河川而建。平地夯土,山上垒石;险要处用石头垒建成堡,用木料设置障塞;视野开阔处则兴建烽火台。都说长城长,它到底有多长呢?
生:齐读教材109页《史记 蒙恬列传》中的一段话
师:引导学生看秦长城的示意图,指出其起止点。
师:时至今日,早已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的社会功能已经废止,夯土部分大多毁坏,让我们再来见证它的辉煌。(课件:长城遗迹)
师:长城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为民族之魂。但为了修长城曾有多少的家庭妻离子散。同学们,听过《孟姜女》的故事吗?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概述故事
师:“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她真能哭倒长城吗?当然不能,那是人民对秦暴政的控诉和鞭笞。今天,我们怎么评价长城?现在六人一组,相互交流。(提示学生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汇报讨论结果?
生:汇报
师总结:(课件:积极:对抵御匈奴起了一定的作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消极:是秦暴政之一;是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是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控诉和鞭笞。)
过渡:秦朝对北方采用防御政策(修长城);对南方越族地区采取了进攻的策略,为了保障军粮供应,开凿了著名的水道(灵渠)。(课件:灵渠)
师:灵渠是谁在何时开凿的?有何作用?同桌相互交流(板书;1、时间、主持者:3、作用:)
生:秦朝
生:保障粮食供应
生: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师补充: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航运功能基本消失,但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成就。无论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还是社会功用虽已废弛但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先民给我们流下了无数的宝贵遗产,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惠,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继承上,我们应当在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的同时,更多地去思考怎样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惟有如此,我们才无愧于先辈,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
四、布置作业
师:学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感受,拿出笔来,以“卓越工程之我见”为题,写出心中的感触吧!
师:全体起立!跟老师大声朗读“先辈恩惠,永世不忘;刻苦学习,再创辉煌!”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 三、秦长城
1、时间、主持者: 1、时间、主持者:
2、特点 : 2、目的:
3、作用: 3、作用:
二、郑国渠 四、灵渠
1、时间、主持者: 1、时间、主持者:
2、作用: 2、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