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 七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 七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5 21: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评论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0多年就灭亡了?
学习目标
1、说出隋朝统一的史实、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概况,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作用;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学生能识图填图。
2、说出科举制度的建立情况,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说出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581年
杨坚
隋文帝
长安(今西安)
隋文帝(541-604年),名杨坚,汉族。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国公。杨坚袭父爵,历任北周朝廷要职,女儿为北周宣帝皇后。580年,宣帝病死,身为大丞相的杨坚辅佐幼主。
隋文帝在位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他本人勤于政务,崇尚节俭,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2、隋朝的统一:
统一时间:
589年
事件:
隋文帝灭掉陈朝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疆域
思考1:我们学过的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有哪些?
秦朝、西晋、隋朝
思考2: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客观条件:
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
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
主观条件: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②隋朝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运用得当。
3.隋文帝巩固统一
(1)措施: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如何?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结论(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2)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3)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含嘉仓示意图
练一练
1.自西晋灭亡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长期的分裂割据,使得“战争相寻”“书轨不同,生人涂炭”。隋朝仅用数月灭陈,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此判断隋朝统一的有利因素是
A.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C.广大人民向往统一 D.南陈政权的腐朽
2.(2020·青岛中考)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C
D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四段:
1、目的:
2、时间、人物:
605年起,
隋炀帝
3、中心:
洛阳
端点:
北:涿郡(北京)
南:余杭(杭州)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隋朝的统一。
二、开通大运河
材料一 识读P3“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假如当时一位商人从 洛阳运输粮食到杭州,需要经过隋朝大运河的哪几段?

材料二 “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2)据材料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何在?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到扬州观看琼花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做一做(一)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1)胡曾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看法怎样?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他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游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
否定
肯定
做一做(二)
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读下列词语,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十年寒窗 连中三元
一举成名
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权贵垄断官吏的选拔权。
2、创立:
(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3)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4)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
李富贵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张有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
vs
科举制创立前,想要做官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这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条件:
1.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2.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弊端:
①任人惟门第,缺乏公平性,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学的人无法担任高官;
②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种科目,可由州县学的生徒“升进于朝”,进行考试;也可由诸州把人才举送中央,考试录用。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读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选才的标准又是什么?
前者是门第的高低,后者是考试成绩。
科举制是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材料中,隋朝科举取士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3、结合材料,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科举制。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特点:
政府主导
自由报考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择优取士
考试内容丰富
四、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具体表现:
营造重大工程
多次巡游
三次东征
3、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2、直接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
材料一:《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材料二: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知识拓展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隋两朝的治乱兴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比较项目
秦朝
隋朝
统治的时间
统一的意义
制度的创新
边疆的管理
伟大的工程
灭亡的原因
对后世影响
二世而亡(十几年)
二世而亡(三十几年)
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科举制
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
派人三赴流求
万里长城、灵渠
大运河
暴政
暴政
为继之而来的西汉王朝提供了借鉴,西汉初期实行宽松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及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小结
繁盛一时的隋朝
“繁盛”
“一时”——二世而亡 (581—618)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大运河开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