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短诗五首 》2课时课件(共64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 《 短诗五首 》2课时课件(共64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5 17:52:2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月夜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文题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三、朗读诗歌
月夜
/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四、品读诗歌
1.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六、当堂背诵
萧红墓畔口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茶花”: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的象征。
“红山茶”:使上述感情更加深沉,在委婉中蕴含着激情。它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映衬着两位作家动人的精神品格。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5.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与前面诗句构成对比,一个受着煎熬,焦急等待;一个却只能卧听海涛闲话。“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与“死”的对话,“生”的艰难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的安详。
四、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2.探究写法。
(1)语言干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五、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
《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三、诵读诗歌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②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五、品味美点
1.语言美。
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2.画面美。
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
回味无穷。
六、本诗小结
《断章》一诗语言凝练含蓄。原诗是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七、当堂背诵
风雨吟
一、导入新课
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2.创作背景。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三、诵读诗歌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五、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2.探究写法。
(1)意象具有象征性。
诗歌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
(2)画面感强。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六、当堂背诵


一、导入新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二、诵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6.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四、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统一》一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2.写作特色。
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五、当堂背诵
六、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卞之琳《断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树木无非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歌
1.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
四、探究写法
1._____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_____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______之长,“长途”说明______之远。
“______”,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_____”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______”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__________________,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不说“_____”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茶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红山茶”:使上述感情更加深沉,在委婉中蕴含着激情。它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映衬着两位作家动人的精神品格。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第三句:“___________”,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____________”,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___”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____________”,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5.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也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写法。
(1)语言干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断章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2.画面美。
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
回味无穷。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舵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2.探究写法。
(1)意象具有象征性。
诗歌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
(2)画面感强。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一、诵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
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6.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统一》一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2.写作特色。
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月夜
/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三、品读诗歌
1.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四、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茶花”: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的象征。
“红山茶”:使上述感情更加深沉,在委婉中蕴含着激情。它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映衬着两位作家动人的精神品格。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5.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与前面诗句构成对比,一个受着煎熬,焦急等待;一个却只能卧听海涛闲话。“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与“死”的对话,“生”的艰难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的安详。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2.探究写法。
(1)语言干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断章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②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2.画面美。
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
回味无穷。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2.探究写法。
(1)意象具有象征性。
诗歌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
(2)画面感强。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一、诵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6.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深入探究
1.主旨概括。
《统一》一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2.写作特色。
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很美丽的夜景阿?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诗情画意阿?背景很美丽?我和树并驾齐驱
2.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写出了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无比孤寂、悲凉;②隐指女
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孤独、凄凉。
2.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
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
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
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解析:一要从诗人的角度体会“寂寞”代表的心境;二是结合对女作家生
平经历的了解,回答“寂寞”一词的隐指内容。
2.要体会“却”字所隐含的伤悼、惋惜、羡慕之情。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解析: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飞奔(

墓畔(

房舍(  
)
wò听(  
)
寂m?(

装shì(  
)
duò手(  )
huǎnɡ言(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B.《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C.《断章》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体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寂寞”“卧听”“山茶”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教育部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要求,在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强
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长夜漫漫”“年轻舵手”“放下包袱”这三个短语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
短语、动宾短语。
D.“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这个句子缺主语,
应删去“随着”或“让”。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B.《泥土》的作者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诗人,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C.《断章》一诗因为语言极朴素、平实,所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D.鲁藜的诗之所以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因为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所造就的。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人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浙沥,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干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项是(
)(2分)
①经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是美好如昔。
②回首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③人生的步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④人生这一首绵长深远的诗歌,有过婉转也有过曲折。
⑤季节里留不住的,是那飞花细雨的优柔:岁月里逃不掉的,是那难以忘却的扑期与迷离。
⑥不得不说时光总是太匆匆,伫立于回忆的门槛,只能遥望,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
A.④②③⑥⑤①
B.⑥④③②⑤①
C.⑥②⑤④③①
D.④③①⑤⑥②
9.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统一》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一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卞之琳是“薪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10.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关于新诗的“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B.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都不讲究押韵。
C.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D.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信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境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B.《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之作,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与静、焦灼与安逸、生与死)。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统一》这首诗阐释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哲理。
12.名句默写。(5分)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___________________。(沈尹默《月夜》)
(2)我等待着,长夜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卞之琳《断章》)
(4)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5)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13.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11分)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3分)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4分)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4分)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____、____和____;诗歌第一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5分)
2.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本诗在写法上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___;《乡色酒》还使用了____、____手法。(3分)
3.本诗的意境悠远、绵长,请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其中一节把它描绘出来。(4分)
(二)阅读下面的三首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1.诗中的“它”指的是
,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
的向往和追求。(2分)??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
A.“何曾”一句既是泛问,也是自问,“他们对语”指繁星相互对话,这一设问蕴涵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B.“颂赞”一句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对上面设问作巧妙回答,是诗人对深蓝太空的深远,对闪烁繁星的高洁的赞叹。
C.这首诗借写夜空中的繁星寄托对自然景色的感情,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诗歌,意在唤起人们纯真、温馨的意绪。
D.这首小诗凝练、含蓄,带有哲理意味。语言清新紧凑,音调自然流畅,反映了诗人早期诗作的艺术风格。
3.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A.小诗押韵,便于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号召力。
B.诗人把自己当成“珍珠”,经受着风风雨雨,阴晴凉热的熬煎,让众人把他“踩”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才“踩”出一条堂堂正正的“道路”来。
C.《泥土》是崇高的,但又蕴涵纯美的意境,既庄严又雅洁,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D.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忠实地去做实在的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飞奔(

墓畔(

房舍(  
)
wò听(  
)
寂m?(

装shì(  
)
duò手(  )
huǎnɡ言(  
)
【答案】bēn
pàn
shè





【解析】“舵”与“船”的区别。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
(2分)
A.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
上/看你。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B.《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C.《断章》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体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解析】“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2分)
A.“寂寞”“卧听”“山茶”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教育部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要求,在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强
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长夜漫漫”“年轻舵手”“放下包袱”这三个短语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
短语、动宾短语。
D.“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这个句子缺主语,
应删去“随着”或“让”。
【解析】C“长夜漫漫”是主谓短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2分)
A.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
B.《泥土》的作者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诗人,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
C.《断章》一诗因为语言极朴素、平实,所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D.鲁藜的诗之所以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因为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所造就的。
【解析】B.“《泥土》的作者”不能充当后面分句的主语。C.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不是因果关系。D.句式杂糅,应去掉“所造就的”。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2分)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7.下列语段空白处填人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浙沥,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干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通读各句,明确选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然后结合语境,从题干与备选句中关键词的搭配、照应角度确定答案。“青芜如毯”与“绿茵遍野”相照应,“雨”和“千缕缤纷”相照应,“秋花”与“红叶清风”照应,“冬雪”与“玉田琼屋”“洁白”相呼应,所以选择B。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项是(
C
)(2分)
①经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是美好如昔。
②回首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③人生的步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④人生这一首绵长深远的诗歌,有过婉转也有过曲折。
⑤季节里留不住的,是那飞花细雨的优柔:岁月里逃不掉的,是那难以忘却的扑期与迷离。
⑥不得不说时光总是太匆匆,伫立于回忆的门槛,只能遥望,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
A.④②③⑥⑤①
B.⑥④③②⑤①
C.⑥②⑤④③①
D.④③①⑤⑥②
【解析】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围绕“时光”来写的,故⑥句是首句,排除AD,②句中“只是再也回不去”与⑥句中的“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相衔接,排除B,故选C。
9.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统一》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一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卞之琳是“薪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解析】聂鲁达是“匈牙利诗人”有误,应为“智利诗人”。
10.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关于新诗的“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B.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都不讲究押韵。
C.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D.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信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境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B.《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之作,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与静、焦灼与安逸、生与死)。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统一》这首诗阐释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哲理。
【解析】C项,应为“由实而虚”。
12.名句默写。(5分)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沈尹默《月夜》)
(2)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13.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11分)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3分)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4分)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不耻下问 ”改为“ 请教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4分)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示例: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比喻恰当、表意明确即可)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____、____和____;诗歌第一节表达了作者____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情感是____。(5分)
2.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本诗在写法上共同的特点是____;《乡色酒》还使用了____、____
手法。(3分)
3.本诗的意境悠远、绵长,请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其中一节把它描绘出来。(4分)
【答案】
1.柳树
椰树
月亮
喜悦温馨
漂泊无依
2.借物抒怀
对比
拟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第一节,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是温馨美好的画面。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作“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三首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1.诗中的“它”指的是
,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
的向往和追求。(2分)??
【答案】太阳????光明(或: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分析归纳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我们要熟悉作品的作者及重要的意象、诗歌内容等。此题涉及艾青的作品《太阳》、,考查到作品中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解答时,要联系艾青的《太阳》这首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所以这里的两个空就很容易填上“太阳”和“光明”。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
A.“何曾”一句既是泛问,也是自问,“他们对语”指繁星相互对话,这一设问蕴涵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B.“颂赞”一句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对上面设问作巧妙回答,是诗人对深蓝太空的深远,对闪烁繁星的高洁的赞叹。
C.这首诗借写夜空中的繁星寄托对自然景色的感情,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诗歌,意在唤起人们纯真、温馨的意绪。
D.这首小诗凝练、含蓄,带有哲理意味。语言清新紧凑,音调自然流畅,反映了诗人早期诗作的艺术风格。
【解析】这首诗简短、精练,诗人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讴歌了美丽的自然,唤起了我们内心的纯真与温馨。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并非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3.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3分)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A.小诗押韵,便于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号召力。
B.诗人把自己当成“珍珠”,经受着风风雨雨,阴晴凉热的熬煎,让众人把他“踩”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才“踩”出一条堂堂正正的“道路”来。
C.《泥土》是崇高的,但又蕴涵纯美的意境,既庄严又雅洁,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D.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忠实地去做实在的事情。
【解析】诗中提到"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这说明作者不愿意做珍珠,不想时时刻刻提防被埋没的可能。下一句“把自己当做泥土吧”则再一次说明了作者想做泥土,接受时代的打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4张PPT)
3
短诗五首
文体知识
?
新诗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作者简介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创作背景
文题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一动一静】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品读诗歌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一株顶高的树
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
思想的独立。
没有靠着
象征
倔强,追求独立、自由。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主旨: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诗歌主旨
诗歌结构

脉络

情感
霜风吹
月光照

高树
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凄冷的环境
并立而不靠着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探究写法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广州萧红之墓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者简介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创作背景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入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对于当时同在香港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浅水湾埋葬。(萧红临死前曾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道尽萧红生前的坎坷不幸,身后的寂寞、凄楚。
萧红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经纷纷离开香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
几年以后,诗人来到萧红墓前凭吊。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品读诗歌
第二句: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作者敬献的一束红山茶花,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茶花”: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的象征。
“红山茶”:使上述感情更加深沉,在委婉中蕴含着激情。它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映衬着两位作家动人的精神品格。
第三句:
“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的省察。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第四句: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心态。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
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而
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
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与前面诗句构成对比,一个受着煎熬,焦急等待;一个却只能卧听海涛闲话。“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与“死”的对话,“生”的艰难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的安详。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诗歌主旨
课堂小结
1.语言干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书。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显得非常协调。
探究写法
2.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在沉静克制中透露着深情。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通过对步行耗费六个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这个画面的描绘,在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同时,用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细节,诗人和萧红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联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她上坟就显得十分可贵。
第二课时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导入新课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
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作者简介
诵读诗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
卞之琳
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2.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
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
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
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
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②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这首诗歌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
在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统一,可以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
1.语言美。
品味美点
2.画面美。
诗人虽然开篇写了是在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船画舫、岸边的
杨柳……将对人和物的的巧妙地
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勾勒出了
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留下若隐若
现的虚化背景让读者自己想象,
回味无穷。
以桥为中心
  
   
以夜为中心
     
断章
第一幅画: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第二幅画:看风景人
在楼上看你
第三幅画: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
第四幅画: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主客体互相转换
世界相互存在
《断章》一诗语言凝练含蓄。原诗是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本诗小结
风雨吟
芦荻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作者简介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
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创作背景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诵读诗歌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
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根据初步理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
“卷”的意思是“裹挟”,用在句中生动地描绘出动荡、不安定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说明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体现了自然之力;
?“奔”形容速度快,说明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用在句中突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两个字描绘了暴风骤雨席卷大地的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
运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暴风骤雨中大地的景象:
?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
?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突出了当时风雨之大、之猛;
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
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
些许的恐惧。
3.“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联系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看来,“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象征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风”“雨”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但绝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面对苦难的祖国,"我"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敢于乘风破浪作有为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因没有出海经验,虽有雄心壮志,
但“我”却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
命运的感到忧虑。
5.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年轻舵手的心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
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
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
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
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1.意象具有象征性。
诗歌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
2.画面感强。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探究写法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作者简介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诵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品读诗歌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意义
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
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
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
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
统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共性)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6.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课堂小结
返回
诗歌意蕴
借物说理。诗歌以自然界中的叶、花和果没有差异为喻,说明人类世界也应平等统一的道理,借物说理,诗意表达得委婉含蓄,富有意蕴和哲理,耐人寻味。
《统一》一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写作特色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比较阅读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等。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品味新诗的美
《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本课结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