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红楼春趣(教案+课件+音频)(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8 红楼春趣(教案+课件+音频)(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7 10:05:2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
8
红楼春趣
第一课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qià

yān
huì
huì
dūn
会认字
chāi
chǎnɡ
wén


多音字


(呼喇)(
哇喇)
(喇叭)(
喇叭花)

运用:北风呼喇(lā)喇地吹着,村里的喇(lǎ)叭响个不停,提醒人们注意防寒。
讳(

晦(

钗(

敞(

违(

悔(

杈(

敝(

诲(

你能区分下面生字吗?
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运用多种方法猜读,借助资料或影视作品帮助读懂,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或猜测大致的意思等。
“放晦气”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放晦气”就是指把不好的事情放掉。
“捆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与什么有关的?
与放风筝有关的工具或饰品。
了解文中人物关系。
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在文中找出描写贾宝玉的相关内容,再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对他的印象。
◎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心肠很好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率直、纯真
结合“阅读链接”,说说文中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
“阅读链接”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内容和课文有关?
(1)文中写了好多种风筝的样式,有的还描绘得很细致,特别有意思。
(2)这里也写到了放风筝有放晦气的意思,和课文里提到的一致。
看到文化风俗的传承和延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筝的历史、传说或者习俗?
木鸟图
墨翟
纸鸢图
蔡伦
竹子风筝图
鲁班
大鱼风筝
大鱼在中国人的习俗里代表着富裕。
螃蟹风筝
螃蟹的寓意是“富甲天下和纵横天下”,代表着财富和权势。
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凤凰是王妃的代名词。
一连七个大雁风筝
象征宝钗在贾府不是势单力薄,而是大得人心,支持者甚众。
蝙蝠风筝
蝙蝠的寓意是“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绵延无边。
品读第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3.“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风筝在空中飘飞的姿态美。
飘飘飖飖
风筝越飞越高后众人看到的形状。
鸡蛋
黑星儿
风筝消失速度之快。
展眼

会儿
红楼春趣
起因——看到落在竹梢上的风筝
——想放风筝
经过
板书设计
找风筝,准备去放
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
自由快乐
热爱生活
结果——黛玉铰断风筝放晦气
完成本课随堂练。
课后作业8
红楼春趣
语文要素
1.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2.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人文主题
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感受宝玉的率性、纯真。
教学重难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完成本课预习卡。
2.课前搜集关于《红楼梦》的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红楼梦》,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1.(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3.教师补充:《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部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大致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预设:运用多种方法猜读,借助资料或影视作品帮助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等。
2.让学生默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读“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的意思。
(2)提问:“放晦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明白“放晦气”就是指把不好的运气放掉。
(3)追问:“捆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知道是与放风筝有关的工具或饰品,提示学生不用反复琢磨。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文中的“紫鹃”“晴雯姑娘”“袭姑娘”等都是贾府的丫鬟。
4.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
三、随文识字,交流方法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词语,同桌互查后全班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预设:
(1)“恰、屉、讳、晦、墩、钗、袭”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或者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可以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如“讳”和“违”、“晦”和“悔”“诲”、“钗”和“杈”、“敞”和“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2.结合“阅读链接”,感受放风筝的有趣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找一找宝玉。
2.提问:大家在大观园里放风筝时,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自主感悟,交流宝玉的特点
1.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宝玉的相关内容,再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对宝玉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在交流时,既要说出对人物的印象,还要说一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段落练习朗读,感受人物特点。
4.小结:阅读古典名著故事时,结合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可以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
三、结合“阅读链接”,感受“风筝”的有趣场景
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想一想: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
预设:文章主要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
3.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内容和课文有关?让学生从文中风筝的样式描写和看风筝时的心情描写等方面自由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阅读林庚的散文《风筝》,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放风筝这一民俗活动,进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交流关于风筝的历史、传说或者习俗,从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小结: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风俗的传承和延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
5.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筝的历史、传说或者习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相机补充: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作为风筝材质。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四、品读感悟,总结回顾
课件出示句子: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风筝越飞越高后众人看到的形状)
3.“一时”“一展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风筝消失速度之快)
4.总结回顾: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贾宝玉:率直纯真、关爱女性
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丫头们:贪玩、爱热闹
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七十回。全文主要讲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由、快乐的向往。教学的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宝玉、黛玉他们放风筝的热闹场景。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因此,我由始至终抓住“趣”这条主线,使学生们通过读、思、议,在细细地体味文本语言的同时,再现大观园中贾宝玉、林黛玉等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的情景。每一个一去不复返的风筝,都是一种美好的开始,一种幸福的寄托,这才是放风筝给我们带来乐趣之外的更有意义的地方,这也是《红楼春趣》的真正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