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3.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 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 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 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也是对外贸易增长的过程,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观察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980—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③我国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
④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7.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 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 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 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9.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
A. 四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10.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
A. 龙头地位
B. 主体地位
C. 中心地位
D. 领导地位
11.下图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的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
B.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生产发展
C. 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
D.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2.“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
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 “大跃进”的“浮夸风”
C. “文革”的严重错误
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3.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C.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1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指中国各个领域都进行开放
B. 指中国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C. 指中国沿海对外开放,内地也对外开放
D. 指中国彻底的开放,唯开放是从
15.毛泽东著名的词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首《卜算子·咏梅》写于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创作这首词时中国正处于( )
A. 经济过渡时期
B. 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6.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7.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8.“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 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以苏联为榜样,中国随后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D.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资本主义工业,经过国家几年来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逐步地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掌握……共产党组织或多或少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各项改革。”这表明( )
A. 私营资本主义完全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B. “共产党组织”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监督和领导作用加强了
C.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社会国情相适应
D. 通过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23.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依据材料说明邓小平的观点。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是24.2%;1958~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从1957~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材料三 1962年工农业生产简表
请回答:
(1)对比材料—、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现象,其原因何在?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25.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955年,顾福初加入合作社,文字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事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未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后,配合起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农业高级社,农民没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首先可从时间上排除D项,因为“文革”是六七十年代;从劳动号子中对花生的浮夸特点判定,B项正确;A、C项都是50年代,但A项是正确的探索,不具有浮夸特点,C项“欣欣向荣”说法与史实不符。
3.【答案】A
【解析】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发展资本主义,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和工业化,故A项正确;克服财政困难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开始,故C项错误;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巩固人民政权,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政策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其他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
6.【答案】B
【解析】根据图表,1985、1989这两年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故①错误;图表中对外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说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反映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②正确;“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是二战后日本提出来的,中国并未提出过这一战略,故③错误;进出口额的增长,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深,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是在1952年—1957年,故①不正确;“八大”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④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出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与开展“大跃进”运动有关,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的反映,故②③正确。
8.【答案】A
【解析】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9.【答案】D
【解析】 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错误;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C项错误;形成沿海开放地带是在1992年,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A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结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从1980年开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该口号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故B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开放领域、开放对象、开放范围上具有广泛性,A、B、C三项均正确。我国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不是彻底无原则的开放。
15.【答案】B
【解析】A是1949~1953年,B是1959~1961年,C是1953~1956年,D是1966~1976年。根据提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故答案为B。
16.【答案】B
【解析】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结合表中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A项表述的是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项说法本身有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上不符,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符合题意;C、D两项时间不符合。
18.【答案】C
【解析】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2年我国某一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宣传画”和史实可知,随后新中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D项正确。
20.【答案】B
【解析】从材料“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说明A项不正确。“国家逐步地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掌握……共产党组织或多或少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各项改革”说明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符合中国国情,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国情,故C项不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故D项不正确。
21.【答案】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解析】
22.【答案】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二小问成果,据材料一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体制,据所学可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小问影响,从所有制的变动方面回答。
23.【答案】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解析】
24.【答案】(1)特点: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原因:当时“左”的错误仍在发展,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
(2)现象: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值都有所提高,尤以农业产值提高幅度更大。
原因:中央努力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等。
(3)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使国民经济保持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角度。第(1)问,要求对比材料分析特点,材料一“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运输”体现的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到其他部门;材料二体现的是粮食产量的下降。至于原因,要结合1958~1960年的政策和时代特点分析。第(2)问,纵横分析数据可知答案,注意纵向总结和横向分析。至于原因,要结合1962年的阶段特征分析。第(3)问,要依据材料一、二中得出的教训和材料三中得出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25.【答案】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一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时间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表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工业类型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