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0: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  )
A. 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
B. 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D. 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2.“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7世纪
3.1834年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创制的收割机获得专利。“这是飞行器、手推车以及四轮马车的混血儿……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这一发明(  )
A. 是内燃机的发明的产物
B. 减少了对殖民地的需求
C.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D. 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4.某班举办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展览,下列发明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  )
①珍妮纺纱机 ②蒸汽机 ③水力织布机 ④内燃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16世纪以后,英国加入海外贸易竞争,开展海外殖民活动,并逐步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走上海外殖民扩张道路的标志是(  )
A.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 颁布《航海条例》
C. 夺取新阿姆斯特丹
D. 建立东印度公司
6.英国首都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因为那里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雾都的形成是由于伦敦地区( )
A. 大搞圈地运动
B. 快速工业化
C. 使用蒸汽机
D. 流行沙尘暴
7.葡萄牙人所进口的香料从1501年的22.4万镑上升到1503年至1506年平均每年230万镑。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
B.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C. 达·伽马开辟了到印度的航线
D. 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
8.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往往会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如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哪一种说法最能体现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  )
A. 发现了“新大陆”
B. 开辟了“新航路”
C. 证实了“地圆说”
D. 找到了“无主地”
9.据王斯德《世界通史》载:“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这说明(  )
A. 工人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B. 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阶级对立
C. 欧洲的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巨大变化
10.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
①资产阶级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③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④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 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 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 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12.“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13.下表为英国一百支棉纱价格变化表(单位:先令/镑)
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B. 工业革命的促进
C. 纺织业中聚集了大量人口
D. 城镇化加快发展
14.在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达3万种,有很多新技术首次露面,可能在这次展会上出现的新成果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电话
C. 电视机
D. 计算机
15.桑丘是15世纪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位绅士。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 (  )
A. 读《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富庶非常艳羡
B.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组织人对非洲西海岸进行了探险
C. 里斯本的居民聚集在港口,热情地欢迎远航归来的哥伦布
D. 在他小时候,一两黄金能买一两胡椒;在他老年的时候,十两黄金才能买一两胡椒
16.据统计,1760~1780年,英国农业增长率为每年0.1%;1780~1801年则为0.8%,同期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4%,工业年增长率为2%。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B. 形成有机联系的国内市场
C.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D.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7.下图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
A. 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 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9.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的衰退
C.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税收政策的调整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诞生了一批企业大王:铁路大王范·比尔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大王摩根及汽车大王福特等,与这种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 重工业的发展
B. 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
C. 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 大垄断企业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生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的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发生后带来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有哪些新发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第一个时代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我称其为全球化1.0版本……全球化1.0版本讲述的是国家和实力的故事。当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一国的实力及其应用形式……在这一时期,受到宗教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影响(或两者的结合),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
第二个时代或可称为全球化的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中间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正是这个时代让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诞生和成熟,各国之间有充分的商品和信息的流动,这才出现了真正的全球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套利。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从早期的蒸汽船和铁路到后来的电话和大型计算机。
我们在2000年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
——摘编自美国托马斯·佛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0世纪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说明在“全球化1.0版本”时代,西方主要国家是如何“利用暴力推倒壁垒”而推动全球化的。
23.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内部因素。
2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推动因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变,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工业革命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变更社会关系
C.加强剥削工人 D.掠夺殖民地
(3)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4)材料二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5)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和美国民主政治实践,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故A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所以正确选项是D。
3.【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中“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可知该收割机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④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排除含④选项。故答案为A。
5.【答案】A
【解析】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走上海外殖民扩张道路。
6.【答案】B
【解析】英国首都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选B。
7.【答案】C
【解析】 香料的主产地是亚洲地区, 1497年达·伽马开辟了到印度的航线,便利了香料运往欧洲,故C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欧洲殖民主义者疯狂鼓吹对外扩张,占领殖民地。“找到‘无主地’”,殖民者理所当然成了美洲新发现土地的主人,这正是殖民者所期待的。
9.【答案】D
【解析】工人有完全人身自由,故A项错误;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存在,而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错误;机器的使用推动欧洲社会生产力发展,故C项错误;“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从“独立的手工作坊主”变成“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巨大变化,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是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①②③均是其表现。④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与题意不符,应选B项。
11.【答案】C
【解析】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的挑战,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上升,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整体上的发展,表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中,最先到达亚洲的是1498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棉纱价格不断降低,原因应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但此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工具改进大多是工匠的经验总结,没有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因而自然科学研究与题中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革新了生产工具,出现了大机器生产,使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必然带来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纺织工人增加,也会提高产量,但是仅是人数增加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镇化进程是指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与题中棉纱价格下降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76年”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它以内燃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故选B。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C是1929年发明;D是1946年发明。
15.【答案】D
【解析】桑丘老年的时候,新航路已经开辟出来,胡椒的价格会下降。根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社会价格变化的影响(价格革命)就会得出结论。
16.【答案】D
【解析】1760~1801年间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农业增长率不能代表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出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无法推测国内市场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的进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B
【解析】“西欧人的发财梦”指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和到东方寻金的梦想,“很是时候”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前往东方的客观条件。
19.【答案】A
【解析】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土地税的比例逐步下降,故A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注意本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相关”,据此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21.【答案】(1)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2)资本主义。
(3)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从材料“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工厂代替了作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分析工业革命后带来的变化。(2)从材料“资产阶级……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可以分析的出资产阶级卷入的文明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3)此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答案】推动: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屠杀当地居民、掠夺金银、黑奴贸易、商业战争等方式,将原来分散孤立的亚非拉很多国家纳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全球化1.0版本的时间,即1492~1800年来归纳暴力推倒壁垒的相关重大事件和作用。
23.【答案】因素:荷兰当时已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借助濒临大西洋的有利位置,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争夺,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依托强大的海军作为海外贸易和殖民争夺的保障。
【解析】从荷兰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制度、军事商业实力的保障,早期的殖民扩张等方面分析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内部因素。
24.【答案】变化: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趋势:反映了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变化:注意题目的时间范围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城乡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可知,英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历史发展趋势:此小问要求从当时城乡关系的变化中归纳出其社会发展的特征,即表明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上最早实现了城市化。推动因素:要求根据材料来概括,可从农业发展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科技、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等方面概括。
25.【答案】(1)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
(2)A
(3)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把社会关系简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4)指资本主义文明。
(5)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核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能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用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第(2)问要理解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第(3)问注意“社会关系”的变化,即阶级关系的变化。第(4)问要注意本题围绕的核心是工业革命,因此“文明”是指资本主义文明。第(5)问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