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高中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巩固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高中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巩固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16 14: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高中化学专题5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A.H2O2 B.NH4Cl C.Na2O D.MgCl2
2.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34S2-的结构示意图: B.氮分子的结构式:N=N
C.CO2的结构模型: D.氯化氢的电子式:
3.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Y的原子半径比W的大
B.X元素常见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高
C.X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
D.Y与Z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共价键
4.下列过程中化学键未被破坏的是
A.干冰升华 B.溴与H2生成HBr
C.SO2气体溶于水 D.NaCl固体溶于水
5.一定条件下,氨气与氟气发生反应:4NH3+3F2=NF3+3NH4F,其中NF3分子构型与NH3相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F3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型 B.NF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NH4F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D.上述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属于分子晶体
6.在下列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CO2和H2O B.NaCl和HCl C.CCl4和KCl D.MgCl2和SO2
7.下列哪一个分子模型不属于比例模型(  )
A.苯分子 B.乙醇分子
C.甲烷分子 D.乙烯分子
8.关于氢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所以它属于化学键
B.冰中存在氢键,水中不存在氢键
C.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D.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9.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不正确的是( )
A.O B.Na+ C.Cl D.Cl-
10.下列有关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式: B.乙烯的实验式:C2H4
C.乙酸乙酯的分子式:C4H8O2 D.乙酸的结构简式:CH3COOH
11.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核电荷数为1~18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12.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
13.已知氢化铵(NH4H)与NH4Cl的结构相似,又知NH4H与水反应有H2生成,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NH4H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②NH4H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③NH4H与水反应时,NH4H是氧化剂 ④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全部
14.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N2 B.HClO C.CH4 D.BF3
15.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共价化合物 B.SiO2可用于制光导纤维,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都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D.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二、填空题
16.(1)画出钠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写出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_______。
(3)写出N2的结构式_______。
(4)?Al2(SO4)3固体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
(5)用电子式表示MgCl2的形成过程_______。
(6)写出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7.用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1)硫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
(2)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O2与O3的关系是______。(填同素异形体或者同位素)
(4)写出氢氧化钠的电子式______。
(5)水分子的空间结构是______。
18.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NaOH的电子式___________;②NH3的电子式:___________;③CO2的结构式___________。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___________。
(3)已知氧化性:Br2>Fe3+,向FeBr2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l2,写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19.(1)在等浓度的氯化铝与氯化铵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先反应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 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说明以上判断___________。
(2)请写出N2H4的电子式:___________。
20.现有七种短周期元素①H、②C、③N、④O、⑤Na、⑥ Al、⑦Cl。
(1)①与③形成的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利用该化合物制备N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的单质在④的单质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该产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②和⑦的气态氢化物中热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能表示出②和⑦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⑦几种元素中,最高正价氧化物为两性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写出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1.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A,由短周期X、Y两种元素组成。已知13 g完全爆炸时分解成两种单质,一种是短周期最活泼的金属4.6 g,?产生的气体Y2是空气中主要成分,标况下密度为1.25 g/L。
(1)求A的化学式______;
(2)求该气体分子的结构式______;
(3)A受撞击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Y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含有化学键类型有______。
22.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39,B、C同周期,A、D同主族,A、C常温下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元素的周期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BC2的形成过程:_______。
(3)废印刷电路板上含有铜,以往的回收方法是将其灼烧使铜转化为氧化铜,再用硫酸溶解。现改用A2C2和稀硫酸浸泡废印刷电路板既达到上述目的,又保护了环境,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元素D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A单质化合生成一种化合物DA,其电子式为_______, DA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若将1 mol DA和1 mol E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L。
23.(1)X、Y两种主族元素能形成XY2型化合物,已知XY2中共有38个电子,且XY2为常见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则X、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
(2)现有a~g 7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____。
A.c和f       B.b和g C.d和g D.b和e
②d与g元素形成的分子中所有原子_____(填“是”或“不是”)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3)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
①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②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参考答案
1.B2.C3.D4.A5.D6.A7.C8.C9.B10.B11.D12.D13.B14.A15.C
16. HClO4 Al2(SO4)3=2Al3++3 Al3++3NH3·H2O=Al(OH)3↓+3
17.NaHSO4=Na++H++ Al(OH)3+NaOH=NaAlO2+2H2O 同素异形体 V形
18. O=C=O 2Fe3++Cu=2Fe2++Cu2+ 2Fe2++2Br-+2Cl2=2Fe3++Br2+4Cl-
19.Al3+ Al3++3NH3·H2O=Al(OH)3↓+3NH
20. 4NH3+5O24NO+6H2O 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HCl CO32-+2H+=H2O+CO2↑ Al2O3 Al2O3+2NaOH=2NaAlO2+H2O
21.NaN3 NN 2NaN32Na+3N2↑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22.第二周期第ⅥA族 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Cu + 2H++ H2O2=Cu2++ 2H2O Na+[:H]- 56
23.第四周期第ⅡA族 第二周期第ⅦA族 B 是 否 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NH4)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