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5 21:0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精选素材,以最新的角度切入,推介富有特色的民俗。
2.?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并以新颖的形式进行写作,赋予和扩大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果让你拍摄广东省旅游形象宣传片,你会给这个片子拟一个什么标题?请在“广东”前填写一个词语。“???????广东”
欣赏宣传片《活力广东,心悦之旅》。
宣传片要以最有创意的形式和最新颖的广告语打动观众,将这个地方推介给观众。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代言人,为民俗代言,以创意性的表达推介民俗。
二、创意素材——以创意书签学习素材选择。
1.展示故宫文创书签,思考此书签选择了什么角度来展示故宫的特点,广告词突出了故宫哪方面的神韵
2.欣赏同学们创作的文创书签,说说该书签的创作选择的是什么素材,这个素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广告词如何体现这个特点。
3.根据你制作的书签和访谈观察记录表,筛选最佳写作素材。
思考小贴士:素材选择,角度小而新,意味深而长。
三、取法经典——新语言巧构思
1.?分析《安塞腰鼓》《观舞记》,提炼语言借鉴点。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 ? ? ? ? ? ? ? ? ? ?——刘成章《安塞腰鼓》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7,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8,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9,表现出叱咤风云10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11,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12!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 冰心《观舞记》
思考小贴士
篇目
语言特点
借鉴点
《安塞腰鼓》
1.??运用了丰富的排比,来描绘安塞腰鼓的盛大场面,表现了黄土高原上厚重的历史文化,赞美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整齐的句式让文章的语言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盛大场面相得益彰。
1.??句式的变化让语言形式丰富。
2.??恰当的修辞让语言极具表现力。
3.??丰富的想象让语言充满张力。
《观舞记》
1.??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卡拉玛姐妹的舞姿丰富的意义。
2.??比喻和排比的运用,将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的变化描绘得十分灵动,作者穷尽语言之美来极力表现舞姿之美。
2.?分析《一滴水经过丽江》,提炼构思借鉴点。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
思考小贴士
篇目
构思特点
借鉴点
《一滴水经过丽江》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三生三世来写丽江的风貌及纳西文化。角度新奇,十分亲切。
不一样的人称,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切入点,都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四、头脑风暴,寻找写作新体例
读《差不多先生传》和《喂——出来》的简介,思考,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体例进行写作?请你说说,可以采取哪种体例来推介什么民俗?
(一)《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摘自《百度百科》
(二)《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微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地球。?
——摘自《百度百科》
思考小贴士:
篇目
体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差不多先生传》
寓言
写作时,还可以采用日记体、剧本、对话体、书信体……
《喂——出来》
科幻微小说
五、思维导图,汇总要点
六、他山之石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 ?李心晴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题记
白粥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小时候并不喜,只觉那颜色过于惨白,味道过于寡淡,与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格格不入。
长大一些回老家,那边的人爱喝白粥,配上淋了香油的咸菜、翻炒过的萝卜干、泛红光的腐乳,吃得脸上挂满笑意,似是到了人生最安全的时候。我被这气氛感染,也不忍与众不同,渐渐接受了它,不过我仍认为它没有“滋味”。
餐桌上有粥,还有粥的故事。奶奶总说,古时候皇帝和百姓就喝粥,有位诗人吃了皇上赐的粥,口里整整香了七天。我惊讶于奶奶竟知这些,回去查了查,似是白居易。我还了解到,汉代《说文解字》中有记述:“皇帝初教作糜。”得知这碗平平无奇的白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我对它有些改观了。或许,它沉淀得更多。
真正品到白粥,是一次偶然的机遇。那次大人们有事在外,要我自己搞定午餐。我竟第一个想起白粥,兴许是觉得它只是米与水的融合,再简单不过。洗净大米后放入锅中,一顿乱炖,坚硬的大米吃饱了水,懒洋洋地躺在锅底。空气像是刚从米窖中拿出来,满是最原始的米香。我凝视着这碗白粥,一颗颗膨起的米粒像是老人温柔的目光脉脉注视我。
从那以后,我便喜欢上了这香气,也喜欢煮粥时氤氲的蒸气。我觉得从这里可以闻见一切,看见一切,于是我便成了奶奶煮粥时边上的常客。奶奶配好水和米,合一口烧得旺的大锅。很快,水沸腾了,米粒探出水面欢快地跳起舞来,锅盖口中升起温热的气,模糊了奶奶的轮廓,也模糊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摇篮中我因白粥的气味皱眉,上学前吃粥戳着米粒,饭桌上奶奶眯眼讲故事……这一帧帧画面慢慢在脑海中浮现,印在一张映着白粥的底片上,珍贵的点点滴滴被重新拾起,温馨极了。恍惚间,奶奶已换了小火慢煨,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慢慢地,锅中的白米开了花,我的生活也开了花。
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言“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确实如此,水米融为一体时,奶奶便将粥盛在了一个个白瓷小碗中。米粒饱满,洁白细腻,晶莹透亮,让人认不出它原来的结实。细细看,其实上面还浮着一层黏稠的米油,像是面纱,想要把下面的美味掩起。搅开来舀一勺送入口中,温润的汤汁拥着绵软的米粒在舌尖打旋,稠滑游过食道,淌胃中,熨平了一切。一舀,又一舀,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长到空气中只剩如风的粥香荡漾。
白粥其实很不同。不似红火的花肉沾满风尘,不似新鲜的时蔬终会人老珠黄,不似多变的面食模糊相貌。它始终是一碗粥,甚至时间越长,滋味越浓。它不会变,因为它是生活的底色。这份底色,便是它的平淡普通,搭配各种风格都不会突兀。可甜可咸,可淡可浓。
奶奶爱煮粥,是喜欢把坚硬的米煮成软糯,让它充实生活;奶奶爱喝粥,是喜欢把花白的粥喝成百味,让它。奶奶是经历过文革的人,她闻过无形无色无味的硝烟,一碗盛满烟火的白粥无疑是最好的慰藉。白粥的宁静、纯粹、平淡,尤是它带来的那份温暖和关心,曾是多少人的梦?奶奶守着灶台,守着翻滚的乳白色,她说,因为有了它,才尝到许多滋味。我从她浑浊的眼珠看见逝去的日子逐渐变成各种色彩,像是泛着光华的时间。
淡,是百味之初。
七、课堂写作
一盏清茶、一碗白粥,细细品尝,都浸润着文化的韵味;陈家祠上的灰塑、老骑楼的廊柱,凝望它们,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清明节祭祖踏青、重阳节登高望远、除夕夜阖家团圆,传统的节日里,文化深入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请以“民俗·流光”为话题,自选素材,自拟题目,以全新的方式向大家推介传统文化,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