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五单元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刘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经典论说文,被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对怀疑精神的实质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论证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于学问的重要意义。
这一单元所选的议论性文章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学习时,不但要联系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等相关知识。但是,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思路等仍是学生面临的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作者
师:课前我们来猜一位人物。屏幕上有三张翻翻卡,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一张一张翻开卡片,看哪位同学能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这个人物。
设置翻翻卡,请学生上台翻卡并猜人名。
【屏显】
生:顾颉刚。
师:直到最后一张卡片出来,我们同学才知道这位人物是今天课文的作者——顾颉刚先生。其实,顾颉刚老师作为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具有开创性的学者,他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的巨大存在。今天,我们将透过他的《怀疑与学问》探究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梳理文本,抓议论文脉
师:接触议论文时,我们要先关注它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啊,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
【屏显】
生笔记红体字。
师:这一单元有四篇议论文,我们可以依据上面的概念对这四个标题进行分类。
【屏显】
学生上台连线。
师:这个单元出现的四篇议论文标题的论点并不明晰,但它们却告诉了我们文章要议论的范围。面对这样的标题,我们要学会带着思考进入文本,通过这种方法来发现文章的论证线索。那么围绕《怀疑与学问》这一论题,我们能对此产生哪些思考呢?
生1:“怀疑”和“学问”是什么关系?
生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3:“怀疑”对“学问”有什么作用呢?
师:标题就像是议论文的向导,告诉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字的时候沿着哪个方向进发。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进入到文本。
学生齐读文章。
师:读完文章,同学们刚才的哪些思考得到解答?
生1:我还没读懂。
生2:我有点懂,但也有点不太懂。
生3:我知道了“怀疑”对“学问”很重要。
师:这篇文章逻辑很严密,需要反复读。但我们可以用上在八年级学到的“跳读法”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屏显】
学生自读这篇文章,划出文章的关键部分。
师:我们一人说一句,争取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发言。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举手发言。
生1:第一段只有一句。
师擦除课件中“蒙层”的内容:这是名言,你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生1:引出话题。因为这句话中有“学”和“疑”。
师:和标题有关联,所以是引出话题。很棒,回答有理有据。
生2: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用名言、故事等来开篇是比一本正经讲道理显得生动有趣。
生3:第二段也是一句,作用也是引出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擦除课件中“蒙层”的内容:原因呢?
生3:因为这句话中有“学”和“疑”,又是一句名言。
师:认真倾听,学以致用是个很棒的学习习惯。名言的引用属于什么论证法?
生3:引证法。
师:开篇直接用名言既是引出话题,引起读者兴趣,又是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生4:第三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
师:我刚才看到有同学找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你能说说你确定第一句作为关键句的原因吗?
生5:第一句比较概括,而且它涵盖了最后一句的内容。
师擦除课件中“蒙层”的内容: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生5:而且,基本上关键句都会在每段的首句。
师:那第四段的关键句也是首句吗?
生5:是的。
生6:不是,应该是“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师:能说说你抛开第一句,选择最后一句的原因吗?
生6:感觉比第一句更好。
师:所有的选择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俩分别读读这两句话。我读第一句,你读这一句。其他同学也一起比对看看。
师生分别读两个句子。
生6:“这一番”表明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
师:你看,会解码了。
生7:还有“一切”。第一句讲的是关于“传说”,但是第三句讲的“一切”的范围就比“传说”要广。
师擦除课件中“蒙层”的内容:从对“传说”的态度延伸到对“一切学问”的态度上,这就使论述的视野和深度得以深化。
请学生圈划出“传说”、“这一番”和“一切学问”等词语。
生8:第五段是首句。
生9:第六段也是首句。
师擦除课件中“蒙层”的内容。
【屏显】
师:通过“跳读法”,我们能比较轻易地明确文章的脉络。下面我们再在这些关键句中找到承上启下的句子。
生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在屏幕圈划出该句:哪个部分是承上的?
生9: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师:这表明前面的内容讲述的是什么观点?
生10: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师:启下的呢?
生11: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前后两个分句能调换位置吗?
生12:不能。
师:说说原因。
生12:只有先辨伪去妄,然后才能有创新。
师:从事情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很棒。大家注意到联结两个分句的关联词了吗?
生齐:不仅……也是……
师:这组关联词表什么关系?
生13:递进关系。
【屏显】
师:辨伪去妄是吸收,然后是新的创造,所以说后面那一部分建立在前面那一部分的基础上。写议论文的时候,安排好文章结构非常重要,就连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考虑到。
通过研读标题和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我们尝试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屏显】
生14:分论点一是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分论点二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心论点应该是怀疑是学问的基础。
生15:我觉得中心论点应该是学问需要怀疑。
师:这两个观点,哪个更符合文意?
生16:我觉得是学问需要怀疑,因为没有怀疑也可以做学问,所以怀疑不是学问的基础。
生17:而且在文章开始,作者引用了张载的话里就有“学则须疑”。
师:从“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的表述都能明确学问需要怀疑。
【屏显】
师小结:课文提出“治学需要怀疑精神”的论点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份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消极”好饿“积极”是指由浅入深的不同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学生齐读文章。
三、细读语言,感严密逻辑
师: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除了结构要做到逻辑严密。它的语言表达也要严谨。
【屏显】
师:在学习说明文时,我们注意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多表现在“也许”“可能”“左右”等猜测性或程度性的词语上,这里开头用“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生1:不绝对,应为怀疑是做学问的必要环节,是所有的学问家都要具有的精神。
生2:在说明文中,有时候也会用上这一类的词,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这样更符合现实。
师:站在更高的位置分析。
生3:作者在“一切”上加入双引号,就是在强调,说明他很笃定所有的学问家都需要这样做、
师:作者在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经充分论证了“怀疑”的“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感受“一切”中包含的加重、强调的意味。
生读。
师:在这句话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呢?
生4:不可以,四个句子的内容应该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排列的。
生5:因为在“怀疑”的基础上才会“辩论”“评判”,有了“评判”才能“修正”。
师:对,这四步体现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从结构到句子到用词,议论文的严密逻辑无处不在。现在,同学明白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怀疑精神”的内涵了吗?
生6:怀疑就是要事前思索,不随便轻信。
生7:怀疑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生8:怀疑不但要辨伪去妄,而且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师;:每个同学都提到了“怀疑精神”的一方面的内容。你能把刚刚三位同学的发现综合起来吗?
生9:怀疑就是要事前思索,不随便轻信,他需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不但要辨伪去妄,而且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四、知人论世,读真情告白
师:要真正理解“疑”,了解作者实在很必要。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在读他的文章《怀疑与学问》时,知道一些他的学术情况,对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很有帮助。
师:顾颉刚“古史辨”的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来。他认为一部剧作的剧情,往往始简而繁,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才边得更加生动。他由此提出,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经历了同样的演化路线。
【屏显】
生齐读资料。
师:因为有了“怀疑精神”,顾颉刚先生成为了一代史学大师。这里说《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我们尝试从文章所列举的事例中发现他的情。
【屏显】
师:顾颉刚句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并连续发问,是为了论证——
生: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师:在第六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论证——
生:怀疑是建设新学问、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在这些例子中我们能从文字表述中琢磨出顾先生“真情告白”吗?现在我请男生模仿顾先生上台讲讲这些事例,在座的都是顾先生的学生,要仔细听,注意自己听后的感受。
一男生上台,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顾先生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男生:应该是学识渊博,又宅心仁厚的人。
师:学识渊博,我能理解。宅心仁厚,怎么说?
男生:他希望大家都能有“怀疑精神”,成为大学问家。
师:那么在讲这些事例的时候,你的语速应该是怎样的?
男生:缓慢,慢条斯理。
师:重音落在哪些字词上?
男生:“我们”,这样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师:很棒,你能重新讲讲这些事例吗?
男生慢条斯理地将故事讲了一遍。
师:你在讲这些事例时,内心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男生:我希望听众们一定要学会这个方法啊,一定用“怀疑精神”来做学问。
师问其他同学:作为顾先生的学生,你对他的哪些语言表述最有感触?
生1:我对“我们”很有感触,感觉顾先生和我们都是一样的。
师:平易近人,如沐春风。
生2:当顾先生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时,我觉得很像我们老师,苦口婆心。
师:如话家常,和蔼可亲。
生3:“问问”的叠词使用也很亲切,就像家里的长辈。
师:叠词的音韵和儿化音的使用都有这样的作用。
生4:在讲戴震的故事的时候,连用了两个“便问”,也有如话家常的感觉。
师:作为大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月没用高深的理论显摆自己的学问,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如话家常,循循善诱,将自己对学问的认知传授给世人。这篇文章便是他对后世人的真情告白。
【屏显】
四、怀疑精神,创造性阅读
师:在顾颉刚先生的“怀疑精神”上,我们再提出“创造性阅读”的理念。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屏显】
师:同样,当我们阅读了顾颉刚先生的这篇文章,了解了他在“怀疑”与“学问”之间所得的成就,这些又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以“怀疑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你们学习后的小感悟。
【屏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