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兰亭集序》并序教学设计
课题
《兰亭集序》并序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2.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重点
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
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检查癸丑(
ɡuǐ
)激湍(
tuān
)流觞(
shānɡ
)管弦(
xián
)骋怀(
chěnɡ
)一契(
qì
)嗟悼(
jiē
dào
)彭殇(
shānɡ
)会稽山(
kuài
jī
)修禊事(
xì
)放浪形骸(
hái
)趣舍万殊(
qū
)
结合本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检查,进而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学生能尽快走进情境,走进本课。
讲授新课
二、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自主思考一、二自然段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2、第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
主
思
考三、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死生亦大矣。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这种“痛”是痛什么?生命短暂、欲望无限、终期于尽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第三自然段
岂不痛哉第三自然段
悲夫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合作探究: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死生亦大矣”,对于“生与死”我们的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的有哪些?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从生命规律来讲)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坦然面对)庄子:鼓盆而歌
(齐生死)六、课堂练习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C )A.信可乐也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D.愿陛下亲之信之对“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贤能不待次而举(等次)B.陈胜吴广皆次而行(按次序)C.列座其次(旁边)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次要的住所)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七、拓展提高鹅
池《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王羲之为之感动,便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以
书
换
鹅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八、作业布置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学生自主归纳文章情节结构。预设问题,学生自主思考。PPT展示相关内容。重点问题,在经过自主研讨后,班级内进行分享、展示。合作探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展示。课堂进行当堂检测,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拓展王羲之的逸闻趣事。课下完成相关作业。
加深对本课行文结构的理解。独自思考,有助于加深文本的理解。分享展示环节,有助于知识间的积累与运用。有助于产生1+1大于2的教学效果。理解课文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检测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漏补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增加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课堂小结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对于这样的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回顾与反刍。
板书
兰亭集序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乐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
痛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法抗拒)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
悲
归纳总结本篇重要知识点。
及时总结,要点提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的整合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下
兰
亭
集
序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癸丑(
)
激湍(
)
流觞(
)
管弦(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ɡuǐ
tuān
shānɡ
xián
chěnɡ
qì
jiē
dào
shānɡ
kuài
jī
xì
hái
q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2.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核心素养
朗读诗歌
兰亭集序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兰亭集序
乐
↓
痛
↓
悲
兰亭集会的盛况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事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想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
自
主
思
考一、二自然段
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2、第一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新知讲解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新知讲解
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新知讲解
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新知讲解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合作探究
作者为何而乐呢?
信可乐也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贤:
美景: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自
主
思
考三、四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3、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死生亦大矣。
新知讲解
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新知讲解
第三自然段中,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新知讲解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新知讲解
这种“痛”是痛什么?
生命短暂
欲望无限
终期于尽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感慨人生
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百年
乐境易逝
生命短促
感慨万千
第三自然段
岂不痛哉
第四自然段
悲夫
悲夫
悲
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以今及古
以今推来
沧桑感
厚重感
古人
今人
后人
千
古
同
悲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悲
新知讲解
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作诗的情形
成书的经过
成书的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文章
脉络
说诗的产生
诗集的由来
编集的意义
“一觞一咏”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总
结
全
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总
结
全
文
合作探究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合作探究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从生命规律来讲)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坦然面对)
庄子:鼓盆而歌
(齐生死)
“死生亦大矣”,对于“生与死”我们的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的有哪些?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愿陛下亲之信之
C
课堂练习
对“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能不待次而举(等次)
B.陈胜吴广皆次而行(按次序)
C.列座其次(旁边)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次要的住所)
D
课堂练习
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
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B
拓展提高
鹅
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拓展提高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以
书
换
鹅
作业布置
请将你写的一句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随笔。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