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商业政策 课件(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与商业政策 课件(共1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4: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商业的发展概况、
原因、特点
、作用
1、概况
(1)春秋战国:发达、活动频繁。
私商出现;
种类繁多

铜币种类增多;
商人活跃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唐:高度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农村集市

对外贸易

货币统一

市场发达;
服务场所出现;柜坊和飞钱

(3)宋:“革命”。
环境相对宽松,不直接监管,坊市结合;商品种类增多;
各类型集市出现,草市”普遍

边境、外贸发达;
消闲文化发展;
商税增加;
纸币出现、使用

出现了商标,重视品牌意识和广告效应;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陈耆卿所著《嘉定赤城志》有载“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不能此四者,则谓之浮浪游手之民。
说明什么?
(4)明清时期:新特点。
工商业市镇勃兴

货币经济占主地位

白银主货币;
行业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前期外贸发达
,后期衰落;
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总结: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
、商品种类增多
2
、市场范围扩大
3
、对市场管理放松,时间空间的界限打破,坊市结合。
4
、货币的发展
5
、边境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
6
、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的功能的变化,城市中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7
、商业服务场所的出现,金融机构的设置。
8
、商人群体的出现,
9
、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风貌的变化
2、商业发展的原因:
(1)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是基础;
(2)社会因素:生产力持续发展;
(3)国家因素:政局稳定及国家统一;政府的鼓励政策
(4)交通条件:交通畅通
(5)货币的发展:贝—铜币—纸币—白银
(6)赋税的改革:
一条鞭法
(7)城市人口的增加。
3、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起源较早
,不平衡,艰难而曲折
.
(2)政府对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生产性和商业性增强。但重农抑商没有根本的改变。
(3)与农业、手工业相联,为自然经济补充,未占主导地位。
(4)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5)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并存。
(6)
空间布局看:从大小城市向广大乡村扩展。
(7)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4、商品经济发展作用。
作用:
地主阶级形成和统治加强;巩固政权;增加收入;瓦解封建秩序作用;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丰富生活,有利城市职能的变化;有利于人口流动;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二、商业政策:
1、抑商政策:并不是不准商业进行,发挥商品经济对封建经济的补充、调节、支持作用,使商业为巩固统治服务.在四民中把商排列最末而已.贬黜商人的政治地位,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核心内容是抑制富商豪民,首先打击的是富商大
贾,其次是抑制中小商贩的人数过多。只有遏止农民经商、保障粮食生产是大多数王朝传承的政策。
(1)提出:商鞅变法:
(2)原因:
1)生产力水平较低;
农耕经济的地位及农业的特点。
2)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贱商”思想
3)商业特点:
不稳定性及流动性大,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表现:
轻视商业鄙视商人;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
限制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重征商税。
2、官商的发展:
(1)战国:
商鞅变法
: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不经批准从事商业者罚做奴隶。
(2)汉代:汉武帝时桑弘羊重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唐朝:松动,但有一定的限制。
时间、空间,坊市的分离,邸店柜坊飞钱只能设在市中。
3)明清时期:
强化重农抑商,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继续推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
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说明了什么?
(4)史实:
1)汉高祖:不得衣丝乘车;重征商税;严禁购地;盐铁官营。
文帝、汉武帝:都采取了限制商业的政策。
材料扩充:盐铁会议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l年):
贤良文学:他们认为,国家应当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应当
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活动。国家官营盐铁、酒榷、均输,将这些
赢利的事业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从事工
商业,就是与民争利,破坏了社会敦朴的风气。
平准、均输法,造成农民贱卖自己生产的东西,又去用高价买自己
不生产的东西去上交国家,使得农民负担很重,官府又随意收购
货物,常造成物价飞涨,这有利于商人投机倒把,不利于百姓生
活;盐铁官营之后,生产的农具大而不适用,质量差价钱贵,
农民不愿买,就用木头工具耕田,用手去除草,有时买盐铁要走
很远的路,官吏还常强迫购买,给农民造成很多不便。
桑弘羊:指出:“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需,务蓄
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平准,均输则
做到了“平万物而便百姓”。桑弘羊主张抑制豪强兼并:强调“制
其不足,调其不足”,“散聚均利”,“禁溢羡,厄利途”,防止
“民有相妨之富”。使“百姓可家给人足”;“山泽无征,则君臣同
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臣富相侈,下专利则相倾”。
汉代:
(1)原因:解决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负担,
巩固统治。
(2)措施:盐、铁
、酒专卖,平准法,创均输法,
算缗、告缗,统一铸币。
产运销运作:民产—官购—官运官销”

(3)作用:增加财政,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富商大贾,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3、唐朝:刘晏新法---食盐政策及盐法改革
(1)原因:第五琦榷盐法弊端。机构臃肿,官吏太多,腐败,
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直接影响食盐垄断利润纯收入。
(2)措施:
1)生产、统购、储备:承继旧法设盐监、盐院管理亭户,
统购食盐,继续将食盐的生产过程和货源集中,
牢固地控制在朝廷手里。
2)运输、销售:实行“官运官销”,“借商销盐”新方法。
3)宏观、调控:
创行了常平盐制:
产运销运作:民产—官购—商运商销”做到了官商分利
(3)评价:朝廷垄断经营食盐,
民安其居,
官商分利,
盐业发展,增加财政,利商、便民,社会稳定。
4
、两宋:
北宋:王安石重商的措施:市易法:均输法:
南宋:对私商很少压制,官商勾结,共同牟利。
三、今天商品经济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寻找把握时机、行情,“人取我予”

2.让货等人,“待乏贸易”。
3.
诚信经商,“不求暴利”。
4、
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
5、注重质量,不图侥幸。
6、劳动致富。
7.
结互助的集体观念。
8.
提高文化素质

生意五忌:一忌坐门等客。
二忌把钱存起来。
三忌好高骛远。
四忌酒香不怕巷子深。
五忌人家咋干咱咋干!
探究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撰写一片小论文
1.如果你大学毕业后从事商业,你将怎么做?
2。如果你是政府官员在商业管理中你将怎么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之陶(今山东定陶县),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与人。……十九年之中,三只为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笙、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摘自《战国策?齐策》
材料三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海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西方的土特产是矿物、铁、池盐、鸟兽、皮革等。北方的土特产是犬、马、驼等家畜和枣、栗果树。这四个地方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摘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情况(不得摘抄原文),并比较与商周时期的工商业发展有何明显不同。
(2)正常说来,战乱会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工商业却获得空前的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
打破了政府的垄断;
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分工细致;出现了象陶朱公这样的大商人;城市经济繁荣;
出现象临淄这样繁华的商业城市.
列国争霸,各诸侯国的重视;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确立的推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环境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