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六、答谢中书书对比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文阅读-六、答谢中书书对比 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09: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答谢中书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节选自玄奘《大唐西域记》)
[注]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舄(xì)卤:含盐碱过多的土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古来共谈    共: 共同 ?
(2)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
(3)北乃山阜隐轸
乃: 是 ?
(4)西方土地硗确
方: 方向 ?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山川/之美。
B.清流/见底。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西方土/地硗确。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这是大体状况,可以简略地一提吧。
4.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每点1分,共2分)
5.【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
【甲】文描写,【乙】文记叙。(每点1分,共2分)
【参考译文】
【乙】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的不同而自命其国名,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至于印度的疆域,在此可以提及。五印度这块地方,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海,北面背靠雪山。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天气特别炎热,土地大多潮湿。北方耸立着很多高山,丘陵地带为盐碱地;东部平原肥沃润泽,已耕作的田地非常肥沃;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十分贫瘠。这是大体状况,可以简略地一提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①鱼梁:拦水的石堰,中留缺口,可供捕鱼。②突怒偃蹇(yǎn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石高耸突出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五色交辉       交辉: 交相辉映 ?
(2)晓雾将歇
歇: 消散 ?
(3)夕日欲颓
颓: 坠落 ?
(4)殆不可数
殆: 几乎 ?
(5)若牛马之饮于溪
若: 好像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3.【甲】文围绕一“ 美 ”字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乙】文用“ 奇状 ”一词概括了石头的特点。(2分)?
4.【甲】文画线句子运用了 动静结合 的描写手法展现景物特点,【乙】文画线句子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展现石头特点。(4分)?
【参考译文】
  【乙】(我)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了两百步,又发现了钴潭。向钴潭西面(走)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鱼梁。鱼梁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骤然突起,破土而出,竞相展示着奇怪形状的,几乎无法数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棕熊在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