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七、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文阅读-七、记承天寺夜游 对比强化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09: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记承天寺夜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⑤。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这里指高处。②死敌:死于敌人之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⑤熟歇:熟睡,好好休息。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散步 ?
(2)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 交错纵横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寓居: 寄居,借住 ?
(5)思欲就亭止息
就: 到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3.从【甲】文看,作者面对被贬官的人生际遇,选择了 寻友 和 赏景 这两种自我排遣的方式。(2分)?
4.【甲】【乙】两文分别是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地点各异,表现出来的胸怀却有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乐观、豁达,随遇而安、随缘自适(或:善于自我排遣)。(每点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乙】我曾经借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一日)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觉两腿的力气困乏,想到亭子里休息。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高处,心里想这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一会儿,(我)突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能够领悟到这一点(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声响起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歇息一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①午、未、申: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②夕舂:夕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月色入户      入: 照进 ?
(2)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
(3)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
(4)止午、未、申三时
止: 仅,只 ?
(5)月景尤不可言
尤: 尤其,特别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侣和游客享用,又怎么能向俗世中人说呢!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限标2处)(2分)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乙】文则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2分)
【参考译文】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精巧,山岚颜色之美妙,都在旭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尤其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貌,水的意境,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侣和游客享用,又怎么能向俗世中人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