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岳麓版高二历史 期末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岳麓版高二历史 期末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4:10:2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2020年7月16日)
某同学的历史答题卡,选择题44分;材料提42分,满分86
某同学的历史答题卡,选择题44分;材料提45分,满分89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试卷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3、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7、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负责监督
B.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8、2010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在其博客上表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其实算得上是喜剧,其实科举制度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其依据不包括(  )
A.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
B.科举制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C.科举制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D.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0、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如: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11、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12、(在古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的影响
B.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C.地理环境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D.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3、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
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1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5、一份对1842年英国曼彻斯特的调查报告提到:“手织工……每天干14小时活,挣的钱还不够吃两顿饭”。1844年对全英国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织袜工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只有6先令,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这两份调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A.说明工业革命未提高工人生活质量
B.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成熟
D.反映了英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6、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17、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
B.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
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
D.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18、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与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9、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20、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21、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2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A.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23、“联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4、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5、“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试卷第二部分
二、材料问答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
26、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4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和立法理念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26、【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4分,答对2点即可)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4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
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5分)
27、监察与民主政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美国政治史》
材料三:“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份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
材料四: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如何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的。(8分)
【答案】(1)特点: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服务于皇权。(4分)
特点: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重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深远)。(4分,答对2点即可)
(3)特征: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利;政府权力相对萎缩。(4分,答对2点即可)
美国的表现: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两院制;两党制等。(4分,答对2点即可)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侠上书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力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为观丈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宋史·卷三二七》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抵于神宗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语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安石在变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
赵翼认为王安石“新法害天下”,你认为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5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从以上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4分)
答案:
(1)守旧势力阻挠:宋神宗变法决心动摇;用人不当;自然灾害。(任2点给4分)
观点:片面的,<2分)
理由,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3分)
(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反对势力强大.(2分)
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任2点给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