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例1的挂图(或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 提问: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导,归纳。提问:你能根据题中信息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板书部分问题及算式。2、揭示课题 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指着板书提问: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列式是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尝试练习,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竖式。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呢?小结: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过渡: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怎样计算小数加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尝试计算4.75-3.4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小结。2、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小结:注意要把计算结果化简。 3、归纳方法 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提问: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结:得数点上小数点,结果要化简。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强调注意点。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练习。 先说出错在哪里再改正。提问:从别人的错误中,你可以明白什么? 3、练习八第1题 书上完成,集体口答。4、学习八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被减数小数部分末尾看作0的方法。
教学准备:例2的挂图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引入 1、练习八1、2题。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知识,在计算中还会出现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攻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求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会算吗?尝试练习,独立计算。指名板演,说说计算过程。评讲:差的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到的?3.4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百分位上看作“0”,会不会改变3.4的大小?为什么? 归纳小结:在计算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可以把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末尾看作0再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和例题的计算比,又有什么不同?会用竖式计算吗?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汇报想法。追问:被减数的十分位和百分位都可以看作几?为什么? 讨论、交流。说明: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 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第1题。展示学生练习,指出不足。独立完成第2题交流,指出注意点。 独立完成第3题集体校对,讲评,小结。 三、巩固学习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练习。交流,校对2、练习八第6题 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计算注意点。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的小数减法与例1中的减法有什么不同?小结:当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小于减数时,需要把被减数末尾的相应数位看作0。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练习八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口算学习 完成练习八第7题集体回答核对提问:在哪几题的口算上想提醒同学注意的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八第8题 独立完成。2、补充练习 出示:算一算,比一比 (1)582+437 (2)4620-437 5.82+4.37 462-4.37 58.2+4.37 4.62-4.37 完成计算后校对。提问: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三、应用练习 1、练习八第9题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在小组中说一说书上的三个问题。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2、练习八第10题 先说说每种生活用品的单价,再独立解答(1)、(2)两个问题。集体校对。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解答。3、思考题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指导。四、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3、“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 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a-b-c=a-(b+c)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1、出示例3四幅文具图提问: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列式计算出需要的钱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算式。)2、设疑:小华把这四件文具,每样都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二、探索新知,学习新课。1、你愿意帮小华算一算吗?行间巡视,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作业。2、在刚刚的练习中遇到困难了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作业,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展示学生作业:(1)8.9+3.6+6.4+1.1=12.5+6.4+1.1=18.9+1.1=20(元)(2)8.9+3.6+6.4+1.1=(8.9+1.1)+(3.6+6.4)=10+10=20(元)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一些?组织讨论:这样简便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相互补充形成共识。明确第二种算法较为简便,依据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 指导归纳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可以应用。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的推广)问: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律及一些性质吗?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口答: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7+5.7+6.3=(3.7+□)+5.73.25+4.3+4.75+3.7=(□+4.75)+(4.3+□)2、完成“练一练”。提问:“接力赛的总成绩”是什么意思?3、指导完成练习九第2题。组织评讲,释疑。课堂练习:练习九第3、4、5题。行间巡视,有选择地辅导。四、总结新课,延伸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布置趣味题:3.25-0.13-1.25-0.879.9+0.1-9.9+0.1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会运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2、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达到升华学生数学情感之目的。
教学重点: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会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课。1、出示购物发票。问: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想知道收银员收的钱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尝试探索,学习新课。1、学习例4。出示例题。设疑: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吗?组织讨论,讲解要点。在计算中遇到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指导看书第53页中间的说明。指名回答计算过程,顺次板书。学习“试一试”。出示题目后,说:你想怎么解决呢?展示学生作业。你认为怎样解答比较简便呢?小结板书:100-90.9=9.1(元)问:你会检验吗?试一试看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评比优胜小组。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展示学生作业,组织学生交流核对。指导完成练习九第6题。问: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吗?展示作业,引导评价。指导完成练习九第8题。帮助理解:每次收支后的余额?板书:1203.50―100=1103.501103.5-132.50= 布置课堂练习:练习九第7、9题。引导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进行计算和验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数学规律。7、指导完成思考题。组织学生探讨解题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3=5 7-1=60.5+0.06=0.56问: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比较,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引导深化:在减数不变的情况下,被减数变化会引起差怎样的变化?在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变化会引起差怎样的变化?四、总结新课,延伸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整理与练习 (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回顾与整理”及“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回顾与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3、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揭示课题谈话:今天我们对“小数加法和减法”进行整理与练习。我们可以怎么整理呢?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顾与整理。1、设疑: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数学知识?那些学得比较好那些还需要再强化一下。2、指名学生汇报小组内整理的内容,有序地进行出示。引导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那些相同点?3、引导小结: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都是为了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才能相加减。问:为了保证计算正确除了掌握计算方法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呢?4、出示:4.3+0.98+0.7问:你打算怎样计算这道题?投影出示运算律。引导小结:不仅要记住运算律还要根据题目灵活地加以运用,使计算尽可能简便一些。三、练习与应用。1、指导完成第1题。讨论: 0.25+0.75 1-0.6提醒学生: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1”可以写成1.0,1.0-0.6=0.4,熟练了以后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指导完成第2题。展示学生作业,带领学生交流。重点讨论错题。如:7.8+3.02=11 7-5.08=2.92 提问:5+8.68怎么算的?指导完成第3题。展示学生作业,带领学生交流。问:谁愿意说说自己计算经验。讨论:7.5+4.9-6.5=7.5-6.5+4.9=1+4.9=5.9引导小结:看了这样的计算,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布置课堂练习:第4题。评讲,释疑。四、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整理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提出学习的要求,布置“探索与实践”的调查任务。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练习与应用”第5、6题、58页“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发思”。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与巩固中,让学生熟练计算小数加、减法,灵活选择算法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熟练。
2、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的表示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揭题。介绍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整理与练习。二、练习与应用。指导完成第5题。出示题目。问:谁了解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说给大家听听。从统计表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带领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解答。2、指导完成第6题。问:能读懂题意吗?根据学生的疑问适当地加以解答。出示正确解答,评价,释疑。引导提问:这一周来,水位最高的是哪一天?最低的是哪一天?你能提出问题 3、指导完成思考题。出示表格:第1秒 49米第2秒4.9+9.8=14.7米第3秒14.7+9.8=24.5米第4秒24.5+9.8=34.3米指出:列表整理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探索与实践。1、指导完成第7题。取出家中的电话缴费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部分?再计算合计。展示作业,组织讨论。问:还有什么疑问吗?2、指导完成第8题。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近三个月的支出情况,算出合计。展示学生作业,讨论。问:看到大家统计、计算出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吗?小结:节约资源,从我做起。3、出示题目:选用下面六个数中的三个书组成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看谁写的多?3.5 7.5 8.2 5.7 1.8 4.3 展示学生作业,带领学生评价。四、评价与反思。提出要求:围绕书中的指标从三个方面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或有所欠缺之处,请自我评价。五、课堂总结师生谈话交流。今天,我们通过对家庭支出情况的整理、统计和计算,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会了自己料理家务和理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第9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