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测试卷—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10: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古诗文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2.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交易的不平等,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
6.《卜算子·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二、语文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18分)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兀(wù)      嘉肴(yóu)      兑命(yuè)      修睦(mù)
B.尽粟(sù) 矜、寡(guān) 鲦鱼(tiáo) 骈死(bìng)
C.挂罥(juàn) 槽枥(cáo) 两鬓(bìn) 北冥(míng)
D.布衾(qīng) 叱牛(chì) 迁徙(xǐ) 塘坳(ào)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套色错位,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
B.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C.“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
D.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11.(贵州遵义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这家企业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生产中式服装,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雨,而且百年的传承从未间断。
B.连日来,经各大媒体集中报道,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C.国家建立健全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系统,开展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的使用、分析、收集工作。
D.科学家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为诗人和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潜心钻研。
B.现代社会愈来愈重视科技的无穷力量,可悲的是,有太多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
C.“创卫生城市,创文明城区”活动开展以来,社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D.智能电子设备不断普及,致使儿童首次接触手机等“屏幕”的年龄逐渐降低,儿童的“屏幕时间”也在与时俱进。
13.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担心”“欣赏”“忧虑”“想念”都是动词。
B.“辛勤耕耘”“不断发生”“禁止吸烟”“销售计划”四个短语中“销售计划”与其他三个结构不相同。
C.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石潭记》《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说”“歌”都属于古代文学体裁。
D.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1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②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⑤过分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A.③⑤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15.语文实践活动(6分)
根据同学们搜集的“以和为贵”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3分)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正义》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1)作:____________  (2)善:____________  (3)过:____________
【任务二】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把【任务一】中的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3分)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22分)
(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6~17题。(4分)
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16.选文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18~19题。(4分)
(福建中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19.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①,多取谪籍②未牵复③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选自《智囊·上智》)
【注释】①幕客:幕友,原指将帅幕府中的参谋。②谪籍:属于因罪被降职或被流放的官吏。③牵复:平反复职。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若其实有可用之材(      ) (4)多取气节而略细故(      )
2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多取气节而略细故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其为帅日 其如土石何
C.若其实有可用之材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故公所举多得士 故不为苟得也
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不 幸 陷 于 吏 议 不 因 事 起 之 遂 为 废 人 矣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两文都写的是对待人才的问题,甲文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选拔人才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25~27题。(8分)
【甲】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①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5.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的前两句选用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这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B.甲诗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迟日”,一“飞”一“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C.乙诗写了遭受夜雨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D.乙诗前面的铺叙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6.请对乙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这两首诗歌,第一首写于作者刚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第二首则是定居草堂的后期之作,试说说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8~31题。(14分)
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辽宁辽阳中考改编)
①初中时代,我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学渣,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排行榜的倒数三位,每科成绩都“渣”得让老师不想承认教过我。但老天爷为人关上一道门时,必然要为其留一扇窗。就因为爱读课外书且喜欢说话,我写的文字被当成范文念给班级同学听,更有几次作文被当成年级范文的经历,这是我得到过的与学习相关的不多的喜悦,它像星光一样散乱微弱,我却把它当成骄阳。
②那些日子,我就像哈利·波特坐在看得见自己梦想的镜子前,被自己想象中的虚幻影像迷醉着,痴迷于写作,忘记除了作文,还有别的学业。
③就在这个时候,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暴击,其冲击力度,至今想来,还隐隐有牙痒之感。
④那是初三上学期,学校要举行一场作文大赛,为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选拔人才和作品。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场比赛,就是为我设的一个擂台。
⑤比赛的日期一天天临近。
⑥但班里的气氛却并不浓烈,主要原因是语文老师出差了,班主任对班级的写作情况不够了解,他点了几个人让他们去参加作文比赛。那几个人的成绩在班上算是靠前的,但论作文没一个能令我服气。我像一个满以为能稳得冠军却连入围资格都没得到的选手,心里只有三个字:不公平!
⑦作文比赛在学校大礼堂如期举行,从全校选出的上百个作文达人,春风满面地去参加比赛。礼堂外,我坐立不安,用阴冷的目光看着远处由喧哗到安静的赛场,还尽量装得若无其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时间可以过得如此缓慢。
⑧我在礼堂对面的篮球架和花台之间晃悠着,甚至想去搞几个马蜂窝扔过去,或在不远处扔个石子搞个什么响动,但我都没干。周围太空旷,作案之后是跑不掉的。被抓住了,受处分、被家长揍事小,被别人知道了我的在乎和恼羞成怒,才是最难受的。
⑨我背起书包,气呼呼地冲出校门。但我的眼睛,似乎已丢落在礼堂里了,不论走在哪里,眼前都是同学们奋笔疾书的场景,以至于妈妈做了我最喜欢的红烧肉,也被我无视了。
⑩那晚,我心里乱糟糟的,总觉得不搞出点什么就心绪难平。我撕掉了心爱的课外书和作文书,将它们点燃,险些惹出一场火灾。一向粗心的妈妈都看出了我的反常——我毁的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这表现跟生无可恋的绝望者很像。
?她苦口婆心地问了半天,我挤牙膏似的道出原委,并且咬牙切齿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作文了,反正也不受待见。
?妈妈笑了笑,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别人瞧不起他,他就破罐子破摔地干蠢事,让人更瞧不起;另一种人则是,你瞧不起我,我偏不让你说中,我偏要活成与你的误解和敌意相反的样子。这是蠢人和聪明人的区别。你今天的表现,很像前者……”
?我若有所思,没继续烧书,也没放弃作文,而是凭记忆把礼堂黑板上的作文题目写下来,卡着时间不翻资料,认认真真地写出一篇作文来。
?星期一我把作文交给了语文老师,请她斧正。她当时正在为自己出差没来得及安排作文比赛名单,致使本班竞赛颗粒无收而大为光火。看着我的作文,她不时地点头,眼角、眉梢渐渐漾出了笑意,并伸出手摸摸我的头。于我而言,这比得了奖还开心。
?事后回想,我的被忽视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优秀到不容忽视的地步,那段时间,我比任何时候都努力。期末,我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班级53名上升到17名!
?生活中一次经历或已云消雾散,而那次成长足以让我铭记于心,感怀不已。谁的青春不失落,努力向前,发现并塑造优秀的自己,才是对生命的尊重。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
(选文有改动)
28.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选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真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B.选文第⑦段加点词“春风满面”写出参赛选手的高兴、自豪,反衬了“我”在礼堂外内心的不安、失落。
C.选文第⑧段“我”想往礼堂扔马蜂窝、扔石头,但最终没有那么做,从中可以看出“我”的胆小怯懦。
D.选文第?段妈妈的话引人深思,它是“我”思想转变的关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9.分析选文标题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阅读选文⑨~?段,概括写出“我”受到“暴击”的具体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展示(共50分)
3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题一:请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钱锺书先生曾在一篇谈论《伊索寓言》的文章里讲述牛与蛙的故事时写道:“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我们如果总是与天比高,与海比深,定然会输得很惨,可是如果我们与天比渺小,与海比浅显,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故而,我们只有清楚地定位自己,才能找准参照物,更好地行路、做事。
世间万事多无绝对,大与小,快与慢,好与坏,善与恶,有用与无用,都是相对的。世上无难事,亦无无用的人和物。用之合适,便是大才和大材。
要求: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请从“找准参照物”“优点与弱点”“价值”“做好自己”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600字以上。②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六单元测试卷
1.教然后知困 2.寂寞沙洲冷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4.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5.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6.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7.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8.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9.C 【点拨】A项,“肴”应读yáo;B项,“骈”应读pián;D项,“衾”应读qīn。 10.D 【点拨】A项,前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B项,这句话不是疑问句,句末应用句号;C项,某某说在中间,用逗号。 11.B 【点拨】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而且”应改为“但是”;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收集、分析、使用”;D项,动宾搭配不当,应是“成功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照片”。 12.D 【点拨】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该成语是褒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13.B 【点拨】B项中“销售计划”与“辛勤耕耘”“不断发生”都是偏正结构。 14.A 15.【任务一】(1)兴起 (2)好 (3)错误,过失(“犯错误”亦可) 【任务二】(1)C (2)B (3)A 16.保尔·柯察金(保尔) 朱赫来 17.①钢铁般的意志(或:意志坚强、顽强的毅力);②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或:崇高的理想、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和人民献身);③执着,永不放弃。(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18.D 19.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意思对即可) 20.(1)有时 (2)等同,一样 (3)同“才”,才能 (4)细节 21.D 【点拨】A项,略,忽略/一点;B项,代指他/加强疑问语气;C项,如果/及,比得上;D项,均为“所以”之意。 22.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 23.(1)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人有才能且没有过错,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 24.埋没人才,压制人才 看重气节而忽略细节
【乙参考译文】范文正公任用士人,一向注重气节才干,而不拘泥于小过节。如孙威敏、滕达道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敬重。在他为帅的时候,其府中所用的幕僚,许多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平反复职的人。有人觉得这样的事奇怪,文正公说:“有才能而无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可用之才,不幸因事受到处罚,如果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真正的废人了。”因此文正公麾下拥有很多有才能的人。
25.C 【点拨】表现了作者关心天下百姓,愿意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不是期盼“广厦”。 2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7.第一首诗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第二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 28.C 29.“暴击”指“我”没被选中参加作文比赛而受到的打击,强调了这个打击对“我”的冲击之大;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要努力向前,发现并塑造优秀的自己,突出这次暴击给“我”的影响之大;“谢谢”表达了“我”对这次成长经历的无比珍视。 30.气呼呼地冲出校门;没有心思吃最喜欢的红烧肉;撕掉并点燃了心爱的课外书和作文书;发誓不再写作文。 31.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我”作文的肯定(或侧面烘托“我”作文写得好);表现了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喜爱。 3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