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古诗文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战争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7.孟浩然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此意图的体现。
8.习近平在演讲中引用毛泽东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__”和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语文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18分)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撺掇(cuàn) 凫水(fú)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B.嘱咐(zh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屹立(qì)
C.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D.斡旋(wò) 褪色(tuì) 争讼(sònɡ) 怅惘(máng)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布置毕业晚会的场地,班长安排了七八个同学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还是埋下了隐患呢?
D.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较以往版本的教材,提高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除了12本必读名著之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寂静的春天》《围城》等自读名著。
1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气势恢宏的诗句形象地概括出了桥的功能与作用。
B.在几千里之外,我已经听到乡亲们正唱着秦腔,那高亢、粗犷的旋律在眼前经久地回响。
C.“中国云”让数据和信息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更重要的价值是以云平台托举起更多企业的发展。
D.阔别40多年,40多名老知青再回延安,将贺敬之题词的书籍原件,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老物件捐赠给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他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好在乡民淳朴,他与大家相处得十分和睦。
13.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句中的加点词依次是副词、动词、助词、数量词。
B.“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这个句子的宾语是“宋体字”。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生、旦、净、丑”是中国戏曲中的角色行当,“唱、念、做、打”则是戏曲的表演形式。
14.(自贡中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④呵护书院历史
⑤激活书院文化
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④⑤③① D.①③④⑤②
15.语文实践活动(6分)
5月8号的早晨,梅子一进教室就开讲了:今天可有意思了,一女的上车,刷卡支付没有成功,司机提醒她重新支付,那女的一下子就激动起来,指着司机一直说,一直说,司机就一直忍着,一直忍着。我看司机握方向盘的手有点抖。到站了,咱班梦如同学递给司机一张字条,回头笑了笑,就下车了。我看司机打开字条,笑了,像开了朵花。
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梦如写的啥。梦如说:“也没写啥,就简单几句,‘叔叔你好!我是车上的一位学生,请你不要因为一件小事情,就把好心情弄没了,可能阿姨也不是故意的。希望你开心每一天。’”
语文科代表听了,摇头晃脑地说:“梦如一笑百媚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科代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梅子说:“我们要为梦如点赞!我先说,大家接着来说。”
梅子:我为梦如的友善点赞,你看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到站了就对司机漠不关心。
我为梦如的________点赞,你看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共22分)
(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6~17题。(4分)
①我身边的人都听见了远处的笛声,听到了牧童的歌唱,而我什么也听不见,这对我是何等的羞辱啊!为此,我痛苦不堪,陷入了绝望之中,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是,我没有去死,是艺术最终留住了我的生命。我想在还没有把艺术使命完成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我就开始忍耐这种悲惨的生活。尽管,身体的一点变化都有可能损坏我的健康,我还是要坚持下去,直到死神最终割断我的生命线为止。
②两周前看完《卓别林自传》,对1920至1954年间的美国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那种物质文明给人的影响,确非我们意料所及。一般大富翁的穷奢极欲,我实在体会不出有什么乐趣可言。那种哄闹取乐的玩意儿,宛如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在书本上看看已经头晕目迷,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像我这样,简直一天都受不了:不仅心理上憎厌,生理上、神经上也吃不消。
16.片段①中的“我”是指________,片段②中的“我”是指________________。(2分)
17.阅读以上材料后,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18~19题。(4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长沙中考)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被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后,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公转平面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指这个坐标系的天球经度。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用表和圭测定土地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19.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2分)
【链接材料】(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农谚: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14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杨氏入山》)
【注释】①枲(xǐ):麻。
2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便扶向路(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3)至一家,老人谓曰(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惟 计 口 授 地 以 耕 以 蚕 不 可 取 食 于 人 耳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中是________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乙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的。乙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人一样过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2分)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共2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5~27题。(8分)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5.这是两首________诗。其中“五津”和“五溪”在这两首诗中具有怎样相同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试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作者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你的情感与性格,你更喜欢哪一首?说一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28~31题。(14分)
戏 迷
刘建超
老街人爱听戏,老街人也懂戏。街角旮旯,花园广场,只要支起家什,拉起弦子,就会有人聚在一起,开心不开心都要唱上一段。老街人懂戏,一般的戏班子不敢来老街演出。你的名气不大没关系,只要卖力尽心,老街人也会叫好。你的名气再大,敷衍了事,老街人会把你懒散奸猾不尽力之处宣扬得人人皆知,任你满大街地敲锣打鼓油妆重彩地宣传,老街人就是不买账。据说,当年最红火的常香玉剧团和杨兰春剧团来老街演出,也是格外地小心和卖劲。
丽京门下有一个裁缝店,名字特别,“贵妃醉裁缝店”。而裁缝店的主家,却是个双腿不能行走、坐着轮椅的男子,大家都喊他程裁缝。程裁缝爱听戏,才把铺子安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这里能看到老街的戏园子,能听到来的戏班子啊咦呀的喊练声,能看到桃林里人压腿、拧旋子、踢腿、练小翻。程裁缝剪裁做服饰,还修鞋擦鞋。活做得细致,价钱公道,生意也不错。程裁缝有个规矩,凡是戏服剧装到他这里来剪裁修整,免费。一些让程裁缝办过事的戏班子,会给程裁缝送上戏票,邀他去听戏。
程裁缝听戏听得认真。那日程裁缝听相思古镇的戏班子演《古城会》,散了戏,程裁缝却不走,要见见扮演马童的演员。戏班子有人诧异,这《古城会》演的是关公关二爷,戏迷追的都是演关二爷的名角,还没有见到有戏迷要见饰演个马童的翻扑武生的。演马童的武生叫孙成,长得剑眉高扬,举手投足,英气勃发。听说有戏迷等他,装也没有卸净,一声俺马童来也——,一个跟头从台上翻下,来到程裁缝面前,双拳一抱,敢问这位大人有何见教啊?
程裁缝笑了,说,我看你给关老爷牵马那一串跟头翻得不得劲啊。
孙成吃了一惊,自己在这串跟头上是打了折扣。老街人不得了啊。
程裁缝又说,我知道不是你不用心,而是你的服装不得劲,你那裤子兜裆,不舒服。拿来,我给你改一下就中了。
孙成更是吃惊,的确是新做的裤子不太合体。小戏班子,手头紧,服装布料也是将就,负责服装的是个姑娘,孙成也没好意思提出来。被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合身舒坦,孙成的跟头翻得又飘又稳,台下掌声一片。孙成携了重礼去拜访程裁缝,两人成为挚交。
老街的戏园子始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乱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作大批判的战场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重新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九十年代末,有一家剧团来老街唱戏。戏园子正被老街的戏班子占着演出《花木兰》。要说同行不撬行,没有了台口,你先到别处转悠,等人家演罢转场子了你再来。可是这家戏班子老板很是势张,根本不把老街的戏班子放在眼里,声称要唱对台戏。按老街的规矩,攻擂者只能在新戏楼的对面,那个土戏台子上唱,吸引的观众多,那新戏楼演戏的戏班子就得让位走人。敢与当地的戏班子叫板打擂台,可见人家也是有功夫的。
后半晌,那家戏班子的一个红角儿,拿着一双厚底靴找到程裁缝修理。程裁缝认真地看看,细致地修补。那红角儿也是闲等无事,就哼起了一段戏。埋头走针的程裁缝,抬起头支棱着耳朵听了听,一笑说,您这位先生唱得不得劲,少了霸气。
那红角儿斜睨着眼,不屑地说,你老也懂戏啊。你倒是给我来段有霸气的听听。
程裁缝也不瓤劲,说,我只是个戏迷。来一段也中,你给个调。
那红角儿就嘀个隆咚给了个《铡美案》的快板。
但见方才还木讷低沉的程裁缝瞬间腰板挺直,双目圆睁,双手扎起架势,一脸正气,开口唱道: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将状纸押至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字正腔圆,声如鸟鸣,颇有裘派风范,引来围观的人一片叫好。那红角儿也是颇感震撼,接过程裁缝修好的厚底靴,给程裁缝鞠了一躬,说,老街戏迷了不得。
戏班子撤走了,那场对台戏也没有斗起来。
28.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着眼点是“戏”,所以作为戏迷的程裁缝,没出现名字;而在戏中饰演了哪怕是马童角色的孙成,却姓名俱全。
B.因为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合身舒坦,所以孙成的才艺才得以充分展现,赢得台下掌声一片。为此,孙成重谢、感激程裁缝。
C.作者写老街戏园子的历史与被毁主要是为表达对当时破坏文物行径的不满,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D.文中的红角儿对自己的唱功有着很强的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在听完程裁缝的唱腔后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他还有着较好的自省意识。
29.试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但见方才还木讷低沉的程裁缝瞬间腰板挺直,双目圆睁,双手扎起架势,一脸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概述程裁缝是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小说结尾处两家戏班子并没有唱成对台戏,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展示(共50分)
3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题一:请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不再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请以《读懂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如选择题二,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一单元测试卷
1.君子好逑 2.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6.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7.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8.人间正道是沧桑 9.C 【点拨】A项,“撺”应读cuān;B项,“屹”应读yì;D项,“惘”应读wǎnɡ。 10.B 【点拨】B项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者之间应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11.B 12.A【点拨】“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符合语境。 13.B 【点拨】宾语是“喜悦”。 14.C 15.(1)梦如暖心微笑,传递了善意。 (2)示例一:善解人意 在安慰司机的同时,还能体谅女乘客。 示例二:机智 用写字条的方式安慰司机,让司机暖心,又避免了尴尬。(还可以从细心、责任等角度思考) 16.贝多芬 傅雷 17.①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②要坚持对梦想的追求;③要抵制物质的诱惑。 18.D 【点拨】A项,“表”是用来测定日影的,“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表述有误,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B项河南登封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而非“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C项,“那几天”表述有误,是“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
19.(1)白露 (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20.(1)沿着、顺着 (2)详细 (3)对……说 (4)临近、接近 21.C 2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23.(1)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收留他? 24.渔人 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乙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鸡和狗都悠闲和乐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收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口就封着了。”临近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了。
25.送别。都是指友人即将前往或经过的地方,点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赴任远方的关切之情。 26.甲诗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乙诗情感略显忧伤,更多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7.示例:更喜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是送别的名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对仗严整,三、四句承之。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28.D 【点拨】A项,从名角、红角儿没出现姓名来看,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服装不是“重谢、感激”的唯一原因,孙成更佩服的是程裁缝一丝不苟的精神,并体现在自己的表演中;C项,“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彰显了小说的主题”曲解小说主题。 29.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程裁缝对唱一段戏曲充满自信,毫不畏惧,也表明他是一个懂戏曲的戏迷。 30.①身体残疾,一丝不苟,手艺精湛,热心肠的裁缝。他看出孙成裤子上的毛病,主动给孙成修改服装,改过后使孙成觉得合身舒坦;②痴迷戏曲、唱功扎实的戏迷。他特地在戏园附近开店,唱《铡美案》片段令人叹服;③直言快语、眼光独到的性情中人。他敢于当面指出孙成跟头翻得不得劲,红角儿唱得不得劲、少了霸气。 31.①同行不撬行,在老街真正唱成对台戏的场面从未发生过,此次不成亦属情理中事;②程裁缝的指瑕、演唱已让红角儿受到震撼,老街戏迷的欣赏水平和趣味可想而知,他们欣赏的老街戏班子的实力不可小觑;③老街戏迷为程裁缝的表演喝彩,情感外露,直爽豪放,万一在他们面前倒了架子,将非常难堪。 3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