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30 10: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宁某重点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第I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wēi) 盘踞(jù) 鹰隼(shǔn) 长歌当哭(dāng)
B.揾泪(yùn) 疱疹(pào) 悼念(diào) 莞尔而笑(wǎn)
C.妊娠(shēn) 徘徊(huái) 浸渍(zì) 槲寄生(hú)
D.菲薄(fēi) 踌躇(chóu) 桀骜(ào) 呱呱而泣(guā)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项( )
A.惫懒 牲醴 榫头 俾官野史
B.拽拉 蹂躏 石栈 哀声叹气
C.抚膺 溯漠 霜鬓 穷困潦倒
D.幽咽 惘然 迁谪 沸反盈天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布托在拉瓦品第遇刺当天,一名负责照顾她饮食起居的贴身随从 相当可疑,但就在警方即将对他进行传讯调查时,这名随从却匆忙地出逃了。
②这幢小屋也 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③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 可以深入到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
④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或者抱残守缺。
A.行迹 渡过 反而 时过境迁 B.形迹 渡过 因而 情随事迁
C.行迹 度过 因而 情随事迁 D.形迹 度过 反而 时过境迁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报告虽然材料翔实,条理清楚,但观点不突出,引用资料失当,可为不刊之论。
B.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老师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的爱戴。
D.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点情面也没有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 “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教育、优质教育。
C.奥运圣火登顶珠峰之时,无论是参与的勇士,还是观看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受到震撼。
D.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愣着干吗?”妈妈大声训斥我:“还不去收拾房间,等会儿客人来了。”
B.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C.大家都在关注检查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D.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
7.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C.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D.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是边塞诗派的鼻祖,作品多表现出乐天知命的思想。
8.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渔父见而问之曰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C.鼓枻而去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某所,而母立于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重为乡党所笑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他所著的《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传统结构,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为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
B.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这四部悲剧就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15.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A.“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陈西滢之流的流言家,走狗文人”。
B.文章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阐明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只能推动历史前进一小步,而牺牲太大,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C.引用陶潜诗句的目的是说明烈士的血不会白流,亲族、师友、爱人将永远怀念她们。
D.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
16.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二、(共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 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
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 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8.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
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 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19.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9分,每小题3分)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
  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注】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 无由接:智力达不到的意思。
20.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仲父之无让也 让:推让
  B.常之巫审于死生 审:明察
  C.食不甘,宫不治 治:和平安定
  D.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 下:攻下
21.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固却其忠言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其父死而不敢归哭 ②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①愿仲父之无让也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22.下列各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齐桓公的要求下,知人论世的管仲便清楚明白地分析出易牙、竖刁等四人的不同弊病。
  B.齐桓公驱逐了易牙、竖刁等四人后便有了后悔之意,对管仲的话产生了怀疑,然后又召回了他们。
  C.尽管管仲有着深谋远虑,但还是没能让齐桓公免于祸患,主要的原因在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
D.易牙、竖刁等四人在被召回的第二年便共同谋划了叛乱,齐桓公最终死在了他们的囚禁中。
第II卷(共85分)
三、古诗词鉴赏(12分)  
2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之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由于生活在司马氏为夺权而肆行杀戮的险恶政治背景之下,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愤懑。
(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6分)
(2)刘勰说“阮旨遥深",有人认为诗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就不是实写景物,而是比喻。请阐述是怎样比喻的。(6分)
四、名句填空。(5分)
24.补出名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花子
林清玄
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子,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如果有一个花园,就把它种了。”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上台北。
我很想马上把它种了。
可是上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子,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着。
最近,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就把它摆在鞋柜子里,有一天,我拉开鞋柜看到那一罐花子和那一袋泥土,就把它洒在家前的花园里。
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我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写了一封信来说:“只要有土地,花子就可以活。”他又附寄来一包肥料。
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洒了花子的土地,浇水、施肥,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也许它就会埋在土地里断丧了生机吧!
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子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子,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
花子吐芽的那几日,我常兴奋得无法睡去,总惦念着那些脆弱的花芽,而那是什么样的花呢?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慢慢的,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的珍贵,也许父亲是要我不要忘记自己的土地吧!
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我想到,这么平凡的茼蒿花竟是从远地移种,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子,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坚韧。我把它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花子的瓶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的泥土混成的泥土。
或者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子和这泥土到别地去流浪,或者有一天,这带自故乡根种的花子,然后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子,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人也是一个平凡茼蒿的花子,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化,并且结出新的花子。
我仍然把花子放在鞋柜里,每日穿鞋时我就能看见它。
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和他耕作的故乡的土地。
2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分)
(1)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
(2)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
26.文章第五段开头写道:“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综观全文,这句话有哪些作用?(3分)
27.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好处。(3分)
六、写作(6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请自选角度,准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 (A隼sǔn当dàng B 揾wèn悼dào D 菲fěi呱gū)
2.D
3.D (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举动和神色。/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度过:过,指时间。/因而:表示结果。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4.D 5. B 6. B 7.D
8.A (根据语境,应先说二厂再说三厂,要扣住“各有所长”。)
9.A (B项,趣—取;C项,摩—磨;D项,父—甫。)
10.B (A项,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D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11.B (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12.D (均为介词,因为;A项,被/比;B项,……的原因/用来……的;C项,表修饰/通“尔”,你的。)
13.C (两者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B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14.C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应是《李尔王》。)
15.B (鲁迅认为,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的。)
16.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17.B (“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
18.D (D项只是消费者的看法,与塑料袋是否“糟糕”无关。)
19.C (A.“完全取代”“所有”“不合原意,也太绝对;B.与文中的“继续为人类造福”矛盾;D.“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太武断。)
20.D(投降)
21.A(A均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B前者代词,译为“他的”,后者代词,译为“自己”。 C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D前者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动词,“往,到达”。)
22.D(“四人……共同谋划”的说法错误。)
23.(1)如水的明月冰冷地照着薄薄的帐帷,清凉的风吹动着诗人的衣襟(2分),简单的情景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气氛(2分),也烘托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失望、痛苦与忧思之情(2分)。
(2)两种理解均可:
(一)“孤鸿”“翔鸟”比喻贤士(或作者自己)(2分)。在黑暗政治背景下,贤士被排挤杀戮,只好流落在外哀叹(2分);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2分)
(二)孤鸿比喻贤士(1分)(或作者自己),翔鸟比喻小人(1分),两者形成对比(2分)。在黑暗政治背景下,贤士被排挤杀戮,只好流落在外哀叹;而逐利小人却非常得志,他们得意地夸耀于人(2)。
24.枯松倒挂倚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千呼万唤始出来/万里悲秋常作客/蓝田日暖玉生烟(每句1分,共计5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特别关注划横线的字)
25.(1)比拟的手法揭示了因我的居无定所花子也无处安身的窘境。(1分)
(2)含蓄的语言形象地传达出花子顽强的生命力,让“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1分)
26.作用:(1)内容上,写出了“我”对“花子”未来的担忧;(1分)(2)形式上,为后文花子吐芽铺垫,(1分)赞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1分)
27.(1)与开头父亲给“我”花子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2)点明父亲送“我”花子的用意,就是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1分)从而升华主旨。(1分)
六、(60分)
作文提示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 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