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四、语法与修辞专题
一、词性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你、我他),或起区别指示作用(这、那),或用来提间(谁、哪些)。
代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电话、手机),抽象事物(文化、精神),时间(早晨、明天),处所(武汉、教室),方位(里面、四周)等的名称。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吃喝),发展变化(提高、扩大),心理活动(想、爱),存现变化(消失、出现),使令(派、让),可能意愿(要、可以),判断(是)等意义。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高、矮、瘦)、性质(冷、热、伟大)、状态(快、慢)等。
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一、三),概数(少许、若干)和序数(第一、第三)。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个、斤、次、趟)。
副词
制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单词或短语,,以说明动作性质或状态的特征的词。如:很、非常、全部、极度、忽然......
介词
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由、对于、为了、同、从...
二、短语结构
动补短语:看了一阵、跑几趟。形补短语:机灵得很、热得难受。
动词在前,副词在后。[注意]有的补语前常用结构助词“得”。
补充短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辨识标志
举例
两个成分之间加上“和”“又”“并”等表并列的连词,语意无变化。
辨识标志
辨识标志
辨识标志
辨识标志
举例
举例
举例
举例
两个成分之间可加“的”“地”,意思不变。
动词在前,名词或形容词在后。
“合作探讨”,加“并”变为“合作并探讨”,意思不变。
“高雅气质",加“的”变为“高雅的气质”,意思不变。
两个成分之间加上副词“很”“就”“都”等,语意无变化。
动词+形容词:保持安静。动词+名词:讲故事。
“成果辉煌”,加“很”,变为“成果很辉煌”,意思无变化。
三、句子成分
补语是谓语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①水涨〈起来〉了。②树叶儿绿得〈发亮〉。
补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定义
举例
定义
定义
定义
定义
定义
举例
举例
举例
举例
举例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做了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威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客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②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①她是一名记者。②火车开动了。
①敌人监视着芦苇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学。
①(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②(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即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部分。找出句子的主干,就能看出它的基本句型,并且可以看出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
四、提取句子主干
例如: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朱自清《背影》)
这句话中,“他”是主语,“给我”是状语,“拣”是谓语中心语,“定了”是补语,“靠车门的”“一张”都是定语,“椅子”是宾语中心语。把状语补语和定语压缩掉,剩下的就是句子主干,即:他拣椅子。
(1)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保留在句子主干中。如:我不看低俗的电影。主干:我不看电影。
(2)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是并列结构的,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找出。
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干: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显示智慧和力量。
(3)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应把整个短语保留在主千里。
如:我清楚地看见他来了。主干:我看见他来了。
(4)能愿动词(要、应该、能够等)要保留。
如: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主干:我要做学生。
提取句子主干应注意以下几点:
复句的分句间有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根据分句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因果、假设等类型。
五、复句与关联词
......也 ......
......还 ......
一边......一边 ......
不是......而是 ......
有时......有时 ......
既......又 ......
并列关系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又 ......
......便......
......接着 ......
......跟着 ......
......于是 ......
......从而 ......
一......就......
首先......然后 ......
常用关联词
不但......还 ......
除了......还有 ......
不但......而且 ......
不但......也(又、更) ......
因果关系
选择关系
转折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常用关联词
既然......就 ......
......因此(因而、所以) ......
之所以......是因为 ......
是......还是 ......
不是......就是 ......
要么......要么 ......
或者......或者 ......
与其......不如 ......
宁可......也 ......
虽然......但是 ......
尽管......还 ......
尽管......但 ......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倒) ......
如果(假设、假如、倘若、要是)......那么 ......
要是......就 ......
即使......也 ......
哪怕......也 ......
只要......就 ......
只有......才 ......
除非......才 ......
任凭......也 ......
不管......都 ......
无论......都 ......
修辞与对联知识梳理
特别提示:以下四种句子不是比喻句
(1)用“像”等词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句子。如:小宝长得像他爸爸。
(2)表示猜测的句子。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单纯想象的句子。如:我好像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4)表示列举例子的句子。如:这个因子里有好多果树,像梨树、桃树、苹果.......
一、修辞知识梳理
1.比喻。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像”“好像”“如同”等)叫比喻词。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辨析技巧:一个句子如果是比喻句,则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
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不能只简单地看是否有“像、好像、仿佛”等比喻词。
辨析技巧:
(1)拟人句中出现的动作、情态、思想等必须是人特有的。
(2)拟人句不能转化成“甲像乙”的格式。
如:“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不能转换成“海燕像勇敢”。
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2.拟人。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人可以通过句中出现的形容词、动词或名词等表现出来。恰当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辨析技巧:
(1)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相排列;
(2)内容密切相关;
(3)结构相同或相似(常有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4)语气基本一致。以上条件均满足,方可判断为排比句。
例: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3.排比。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一般来说,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注意它们的排列顺序。
(1)扩大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列夫. .托尔斯泰》)[“一百只眼珠”把数量往多了说,突出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
(2)缩小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如: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散成一堆白骨”,把老王往.小了说往弱了说,突出老王的极度瘦弱。]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激战无名川》)[把后出现的“心热”提前到喝酒前。]
4.夸张。夸张是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常见的夸张有以下三种类型:
辨析技巧:
(1)句中的人或事物的特征、作用、程度等存在夸大、缩小或超前成分;
(2)所描述的内容与客观事实差距较大。
辨析技巧:
(1)对偶是由两个语言单位构成的句子,且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2)对偶句在形式上要求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整齐均匀,音律和谐,典型的对偶句还讲究平仄且上下两句不重字。
5.对偶。对偶俗你“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儿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如: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杨绛《老王》)
6.设问。设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设问的问题必须和答案相关,不能答非所问。
辨析技巧:
(1)句子中有问号,以句号结尾;
(2)句中有问有答,所答内容必须与问句相对应,不能答非所问。
如: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 .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创造宣言》)
7.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反问一般是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辨析技巧:
(1)句末有问号或者感叹号;
(2)句子往往有肯定词或否定词;
(3)可以改为表达某种确定意思的陈述句。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内容表达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短语或句子;
(3)语段反复:在诗歌中最为常见。
8.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常见的反复有以下三种类型:
二、对联知识梳理
1.对联特征与要求
其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其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其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其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2.对联张挂原则
对联的上联要贴哪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3.对联平仄要求
最基本的原则是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 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其次是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如勿连平。就是一联之中,平声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联的末尾,最多只能有两个平声字,超过三个就不太好了。一联的中间,最多只能三连平,超过四个就不太好了。勿孤平、孤仄。就是一联之中,最好别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这两点要求我们平仄要交叉着来,别老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
橫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联(横披、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因此,横批与上下联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批,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批,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主题的点睛之笔。
4.横批与对联的关系及作用
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如:
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挽联)
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行业联——理发店)
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行业联——旅店)
5.对联种类
(1)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秦桧)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
(3)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尽寒心(关羽)
(4)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5)四壁云山开醉眼 ,一楼风月话诗仙(李白)
(6)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杜甫)
(7)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
(8)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6.对联中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