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水墨画花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继一年级水墨游戏的初步体验,学生对花卉的形态、结构、色彩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此课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表现花卉的韵味,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属于低年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胆大,敢于表现。但由于年龄关系,其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观察方法趋于主观。这与水墨的意向表达有共性之处,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年级学生手部肌肉稚嫩,对于毛笔还缺乏控制力。由于刚刚开始接触水墨,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有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故而对水墨画特有的趣味了解甚少,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师准备:毛笔、墨汁、生宣、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毛笔、调色盘、洗笔桶、毛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水墨画花是中国画中水墨花鸟的组成部分。学会用水墨眼光对花卉进行观察,并学会用笔墨表现花卉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欣赏、尝试练习等多种方法,学习用笔墨表现各种花卉的花、叶、枝干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干湿浓淡的笔墨技法,并通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活动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探索、游戏中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画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具备水墨的审美眼光,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尝试使用笔墨表现花、枝、叶,画出花卉的精神和水墨的韵味。
教学难点: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花卉。表现花枝叶中丰富的层次变化的笔墨技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3分钟
1.毛笔板书:篆书“花”字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今天老师不仅要用毛笔来写花字,还要用它来画花。
2.生活中的设计:观察不同物品都用到相同的内容进行装饰。
3.教师出示范画,想一想:这幅画除了用到墨汁之外,还用到了什么呢?
(揭示课题:水墨画花)
二、发展阶段 5分钟
1.说一说: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归纳:用一个词归纳花的美感。
师:美丽的大自然,呈现给我们花的美丽,更给了我们艺术家以无限的灵感。
2.试一试:根据教室里花卉,组织学生自我尝试与探索“花”的表现,然后挑选2——3张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实物展台投影放大,在交流中肯定学生好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完善和补充。
3.走近艺术家:欣赏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加以引导解析。
徐渭、赵之谦、黄宾虹、潘天寿 (板书:笔墨之美)
师:带露的枝叶好似永远湿润;娇艳的花儿,好像清香阵阵。画家用水墨将这些花儿的精神留在宣纸上,也把赏花的愉悦留在了赏花人的心间。
4.对比分析:摄影作品VS水墨画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地比较一下真实的花和画家笔下的花有什么不一样?(毛笔表现的丰富性)
归纳:通过墨色在宣纸上的渗、晕,产生特有效果。毛笔能表现出墨色浓、淡、干、湿。
(板书:浓、淡、干、湿)
三、尝试与表现 8分钟
1.局部尝试:枝、叶如何表现?(PPT展示不同形态的枝、叶)
学生讨论并回答。
2.教师演示:
探究归纳表现技法:
(1)用墨勾线
(2)先用大笔画,再用小笔加工
(3)用墨或色点出来 (板书:勾、染、点)
结合示范总结表现要求,如:枝、叶的浓淡,用笔、穿插,花的造型刻画、点写用笔等。
PPT归纳“小窍门”
3.同龄学生作品欣赏
4.练习内容及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题材,可临摹也可写生,运用墨色的变化(干湿浓淡)表现出花瓣和枝叶的娇嫩、柔美。
5.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20分钟
四、展评与拓展 4分钟
1.学生作品互评、自评。
2.欣赏齐白石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提问:这幅画为什么和今天学画的花不一样?作者为什么仅以及其简括的笔墨勾出顺溪流游出的一群小蝌蚪,却没有画青蛙?(深远意境、想象空间)
板书设计:
水墨画花
笔墨:干、湿、浓、淡
勾、染、点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由“说一说→试一试→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图片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展示水墨花卉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采用提问、讨论、分组探究、尝试体验等方式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特别是教师示范有针对性,整体效果较好。教师的示范还应注意完整性,这方面应进一步探索。还有,在学生对水墨画的情感体验上应加强尝试探索,如:拓展环节能否改为“意境”体验,以此增强学生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