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件+教学案(人民版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件+教学案(人民版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30 12:08:4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国门洞开;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清朝與列強之間發生了哪些軍事衝突?
年代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俄國佔領伊犁
日本侵略台灣
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取得越南的控制權。
日本吞併琉球群島
鴉片戰爭 公元1840年-1842年
英法聯軍之役 (公元1860年)
甲午戰爭 (公元1894年-1985年)
列強劃分勢力範圍 (公元1896年-1898年)
八國聯軍之役 (公元1900年-1901年)
邊陲危機
主要戰爭
19世纪上半期中国
19世纪上半期英国
工业
农业
军事
从图中能得出什么信息?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知识运用---侵华史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军事
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思想
闭关锁国
外交
封建制度腐朽
政治
自然经济
经济
世界
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和巩固
殖民扩张
已经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船坚炮利
迅速崛起
危机四伏
原因分析:列强为何侵华
西方国家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地大物博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重重.
一、列强侵华的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国内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
思考二:列强通过什么手段侵略中国的?回忆1840—1901年间列强入侵史实?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⒈签订时间:1842年8月29日
⒉主要内容
①赔款210 0万银元
②割让香港岛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附件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

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领土主权被破坏,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的基地
东南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关税主权被破坏中国成为关税最低的国家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意?
请思考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
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国家?
在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司法主权,国家主权丧失了独立性。
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在文化上,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遭到巨大冲击。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对外扩张
对外扩张
大 陆 政 策
日本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蒙古
中国
日本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市场狭小 ,资源有限
内部起义不断
浓厚封建性残余
对外扩张
亚洲
世界
清政府
日 本
帝国主义
默许纵容
提供契机
积极扩张
蓄谋已久
避战求和
腐朽落后
朝 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
(直接)
甲午战争
这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地增多
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赔款增加
开口深入
设厂新增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内 容
危 害
最严重
新阶段
大大加深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日本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
【探究活动】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主要从不同点中比较得出)
1)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2)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马关条约》中设厂的规定。
结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 台湾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 军事上进一步破坏中国的海防。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台湾割占有利于帝国主义侵略沿海地区
3 给台湾带来了灾难。日本占领台湾的目的是掠夺台湾,将台湾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成为其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的掠夺,造成台湾长期贫困和落后
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与影响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赔款:赔款4.5亿两白银
设界: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驻兵:北京到山海关由列强据守
办人:查办反帝官员取缔反帝组织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形成国中之国
控制中国腹地
清政府成为
“洋人朝廷”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条最能体现。
内 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危害
割地 香港岛 辽、台、澎
赔款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
开埠 广、厦、福、宁、上 重、沙、苏、

其他
条款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资本输出) 划、禁、拆
影响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增加
增多
深入
扩展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破坏领土
完整
加重人民
负担
侵略势力
深入到中
国内地
破坏关税、司法等主权
1894.11.22日军进入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历时四天。我国同胞遇害者达2万多人,全城幸存者仅36人。他们的脸上被刺有免杀记号,是日军留作专司掩埋尸体的。西方的报刊谴责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据说当时很多刚刚从欧洲到中国来的八国联军士兵都对清朝女人的小脚产生了兴趣,于是很多中国女人的脚就被这些士兵砍下来,当成战利品带回欧洲去了。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的烧、杀、抢的情况,导致人民“丧失基本生存权,国家财富被掠夺”
影响 史实
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
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政治上 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
经济上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政治赔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②瓜分狂潮的方式 。
③瓜分狂潮的危害: 。
三国干涉还辽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1背景:
2过程:
3结局: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资本输出的影响
(1)三国干涉还辽;
了解一下形势发展:
①俄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②法国:俄国的盟国;
③德国: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2、瓜分过程:
1)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略权益;
2)目的: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列强争夺中国;
3)过程:提出照会,武力强迫;
4)结果: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
5)实质:列强争夺在华利益;
6)事态发展:日俄战争;
(1)三国干涉还辽;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2)瓜分狂潮的具体过程: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插手。
3、瓜分狂潮的结局;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忙于美西战争没有参与瓜分中国;军事实力不能与列强抗衡;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2)实质
(3)内容
(4)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得到了列强的赞同?
(5)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承认了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扩张
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
影响:(提示)
 ①对中国:
 
 
 ②对列强:
 
 
 ③对美国:
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问题1〗当时列强为什么未能将中国变成殖民地而仅是半殖民地?
中国军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造成中华民族民族严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问题3〗启示: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
①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
②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本原因。
③落后就要挨打!
自强(发展生产力)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司法等主权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军事
政治
经济
瓜分狂潮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国际: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市场
国内:封建社会末/国力 观念落后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认识:①列强侵华的本质意图: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
②列强多种方式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根本原因。
③自强(发展生产力)才能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专题概述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 (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21世纪教育网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左宗棠收复新疆21世纪教育网 (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略)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本专题第1目“国门洞开”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说明由于外国的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目“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取了“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军民的斗争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原因。第3目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暴行;以及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烘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2、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要点
国门洞开
(一)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二)经过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三)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狂潮的背景
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经过
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三)瓜分狂潮的危害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瓜分狂潮的结局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为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第二节)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列强侵华的相关历史图片。
教学:
国门洞开
(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
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掌握
读史感悟:
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通过中国和世界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列强是采用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大门,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的?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①熟悉《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②《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协定关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其中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③鸦片战争后,其它主权的沦丧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史料链接
材料一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
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设厂的规定。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
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教师明确:
资本输出的概念与方式;
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区别;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结合下列表格,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未得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1800万两白银 白银2亿两
开放口岸 广厦福宁上 南京、天津等11处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关税 中英商定 “值百抽五” 免内地税
其它权益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等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构成哪些危害?
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压迫。
③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略的影响
论从史出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践踏中国主权 史实/危害
(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
(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
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
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小结:
①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展示《时局图》,介绍瓜分狂潮的相关情况。
① 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②瓜分狂潮的高潮是 。
③瓜分狂潮的方式 。
教师简单介绍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念。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④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二、门户开放政策
(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设问: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为了染指中国,它提出了什么政策?其本质意图是什么?
(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读史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提问: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下列开放口岸当中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是
①宁波 ②广州 ③重庆 ④上海 ⑤苏州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将来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一规定
A、出自《南京条约》 B、英国人得到了领事裁判权
C、成为英国勒索特权的根据 D、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最为不利
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允许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 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封建经济为主,大部分主权丧失 D、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
7、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是在
A、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时 B、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时
C、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 D、《辛丑条约》签订时
9、“三国干涉还辽”是“瓜分狂潮”开端其中“三国”是指
A、美、英、法 B、俄、英、法 C、俄、日、法 D、俄、德、法
10、“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D、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二 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三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请回答:
(1)据材料1,分析“已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
(3)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
(4)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1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这一时期不平等条约的有关内容,阐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C 7、A 8、B 9、D 10、C
材料题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3)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
(4)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问答题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从中取得了“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从而便利了英国上平倾销到东南沿海,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取得“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商埠”的特权之外,还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这一特权就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目的是逐渐扩大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便大量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资本输出的表现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修路、开矿等,这一方面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