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象片,直观的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主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要点
(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
邓小平首先提出。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21世纪教育网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21世纪教育网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香港回归
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4月,《联合声明》先后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签署的第二十五号令批准,于5月27日起生效。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6年,筹委会成立,组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健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设立了临时法会,组织终审法院,提出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的建议;组建驻港部队,筹建外交部驻港机构,准备政权交接仪式事宜等。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由于有香港回归的例证,中葡双方总体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在中葡联合小组活动过程中,双方根据澳门实际,对澳门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落实中方的官方地位等过渡时期澳门三大问题等的解决取得共识,为政权顺利交接和特区政府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1995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以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81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和人员、文艺、科技和体育“四交流”的主张。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展交流和谈判工作,签订了一系列初级协议,推动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联系与交往形成了两岸互补互利的格局,也冲击了台湾当局坚持的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此外,中央人民政府还颁布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台资权益。两岸间贸易日益向扩大领域、扩大规模并趋向长期性的方向发展。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因美国长期插手台湾问题,以及李登辉抛售“两国论”、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湾新领导人制造新问题,叫嚣“台独”而使统一大业充满坎坷和艰难,然而,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所说:“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教育网
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解决台湾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歌曲《七子之歌》或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长的史实导入。
教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⑴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⑵台湾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⑶形成过程
邓小平首先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能力提高:“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异:设立的地区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21世纪教育网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条件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⑷回归过程和启示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21世纪教育网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2、澳门回归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⑵回归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史料链接) 何厚铧致辞说:“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富强,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澳门回归,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国内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21世纪教育网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
“台独”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讨论:你认为应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圆满解决了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共41张PPT)
2009年11月2日电文革时期撤销发行的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日前现身香港拍卖市场并以天价成交,其中一枚大幅“全国山河一片红”以368万港元拍板,打破中国单张邮票拍卖最高价的世界纪录,另外六枚小幅也拍得290多万港元
一、统一大业问题的由来
二、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
三、统一大业的实践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西北面广场。纪念碑柱身由206个石环重叠而成,代表香港在1842年至2047年的年份。其中代表1842年、1860年、1898年、1982年、1984年和1990年等6个年份的石环,采用较浅色的石料。柱身唯一嵌有光环的石环,是代表1997年的年份,突显香港在这一年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你能结合1842年、1860年、1898年这三个年份回忆起香港问题的形成过程吗?
1842年 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的《北京条约》 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实质: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地区
香港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主权问题
澳门问题的由来及回归历程:
时间 事件
1553 葡萄牙借口船遇风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7 私自扩展土地,开始长期占据
历史上的台湾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叫夷洲),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录。
隋唐时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时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辖,并派兵驻守。
元明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24年,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入侵台湾;1642年,荷兰排挤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朝进兵台湾,郑氏政权归降。1684置台湾府,1885年独立设省
清朝在甲午战争战败,被迫于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的《开罗宣言》宣布:战后将台湾归还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底,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裂。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内政问题与殖民历史遗留问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2、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3、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4、1954年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5、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中共中央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台湾,做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提出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台海的紧张局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主张和缓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呼声甚高,不少国家还为此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国内也需要和平发展环境。同时,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了矛盾,因此,及时调整政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1955-1970年;136次。
2、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的倡议。
(二) “一纲四目”的提出及内容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阐明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时指出,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包括不排除和平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首次明确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56年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 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二) “一纲四目”的提出及内容
1956年9月,毛泽东对外宾说:我们要同他(指蒋介石)恢复友好合作的关系。我们过去合作过两回,为什么不能合作三回呢?10月,毛泽东又说:如果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一个协议公布。
1959年毛泽东又说,“我们并不想一下子把台湾等地拿下来,可以把它们放在蒋介石的手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没关系。金门、马祖可以不拿,并不想为此而打仗。”“我们反对‘两个中国’,蒋介石也反对‘两个中国’,我们有一致之处,有共同点。”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二) “一纲四目”的提出及内容
『一纲四目』
周恩来提出
1963年1月告知台湾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纲”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
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
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 目”
(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取得的进展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把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台、澎、金、马地区,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
坚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尝试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实现了中国与许多国家邦交正常化,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萌芽: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
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确立:
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雏形: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形成过程
问题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也是核心。
“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实现“一国”,完成祖国统一的方式方法。
含义
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与意义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
1.成功运用——港、澳回归
2.遗留问题——两岸关系(也就是台湾问题的解决)
香港是如何回归祖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荊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体现了香港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体现了香港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的景象,花蕊上的五角星体现香港人心中都热爱祖国。花呈白色表示有别于代表祖国其它部分的红色,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问题?怎样收回的?
香港回归历程:
中英会谈
1982.9
联合声明
1984.12
胜利回归
1997.7.1
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磋商
决定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规定回归后的制度
澳门是怎样回归祖国?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其中五星是代表统一的中国;三朵含苞待放的白莲花象徵澳门特区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吉祥之地;绿色代表祖国大地。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胜利回归
3.意义:
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港、澳?
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重要因素。
3、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4、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提供了法律依据。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79年,两岸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两岸逐步实现三通,并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
1992年,“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5月,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
隔绝
(1949—1979)
暖风
(80、90年代)
寒流
(90年代后)
契机
(2005年)
台湾同胞到大陆旅游
阔别已久的亲人相见
台资企业遍布各地
他们是谁?
台湾回归的阻力:
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
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电)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的引文: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此外,还有日本极右势力的干涉。
台独势力: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陈水扁政府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方式:和平方式和武力方式。选择哪种方式更为有利?
反台独、中华儿女盼统一
祖国大陆政府的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台湾的前途在哪里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祖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有利因素:
①强大的祖国;
②正确的方针;
③民族认同感;
④交流的加强;
⑤国际的公认。
不利条件:
①一些国际势力的干扰
②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③岛内民众的忧虑
延伸学习:
祖国统一 青年有责
—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设想与建议
思路与要求: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国家有关两岸统一的法规政策等资料
2、调查访问,了解民意
3、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