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同步练习: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件+同步练习: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30 12:08:40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国际形势:新中国成立之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 ;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
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方针
(1)原则:奉行 。
(2)方针:“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
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
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
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
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
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阵营一边,这就使新
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
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取消他们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
的独立和主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
问题思考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中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
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另一方面旧中国采取屈
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
取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
辱的外交关系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
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提示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经
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企图扼杀
新中国。
(2)为维护独立成果,捍卫和平,打破美国的政
策,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了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
(3)可见,“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方针相
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3.外交成就
(1) 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
立了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0个
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
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
访问的政府代表团。
(3)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
》,这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
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
有重要意义。
苏联
毛泽东
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
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
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过程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了“ 五项原则”,即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
(2)完善: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在与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中印两国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
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准则
问题思考
3.怎样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的必然性?
提示 (1)历史原因: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过列
强的侵略,国家领土和主权被肆意践踏。
(2)现实原因: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
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但世界并不太平,两
大阵营严重对立。
(3)主要原因:中印作为邻国,需要正视历史与现
实,和平共处,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双方的国家
利益。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旨
在和平解决朝鲜和 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促使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
日内瓦协议》。
(2)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声誉。
印度支那
大国身份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概况: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
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
团参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
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 ”的
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
和合作的宣言》。
求同存异
世界和平
问题思考
4.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
“同”“异”各指什么?
提示 “同”指的是历史上都曾遭受殖民主义侵
略,当前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平与发展本
国经济的任务。“异”指的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度不同。
(3)影响: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会议;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亚非国际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和南京临时政府
时期的屈辱外交不同的成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
出哪些历史认识?
提示 (1)不同:①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独立外交,因为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
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
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南京临时政府是
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帝国
主义存在严重的幻想。
(2)认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
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
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
相比有哪些不同?
思路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
相比,实际上是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容、影
响、外交政策实质上的特点。
答案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3)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
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
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
现的外交政策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另起炉灶”政策。即在新
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
权,再考虑与其建交的问题。
A
2.下图反映的是毛泽东主席的一次出国访问,它所
体现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3.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
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
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
的“礼物”指的是 (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1950年除夕”,用排除法。
A项是1949年春,C项是1950年10月,D项是1953年
开始的。因此应选B项。也可根据教材知识采用直
选法。
B
4.右图是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
谈的情景,下列图解正确的是(  )
A.这次会谈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B.会谈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
系的基本原则
C.会谈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思想
D.会谈最大成果是宣布中印建交
B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
理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印度辛格总理意
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开始共同创造新的历
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
础,其内容包括 (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独
立自主 ④互不干涉内政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
共处 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③“独立
自主”是建国初制定的外交政策。⑦促进世界和平发
展是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目标,③⑦都不是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应予以排除。
答案 B
6.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
要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
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  )
A.朝鲜停战
B.和平恢复朝鲜国家统一
C.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
D.“求同存异”
C
能力提升
7.周恩来总理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曾说,中国与非洲
有着共同的灾难。这里“共同的灾难”是指(  )
A.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B.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C.超级大国的政治控制
D.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与非洲
在近代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曾
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A
8.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
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
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
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
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
议是指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26届联大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亚非各国……自
己的命运掌握……平等……友好合作”,就可判
断出这个会议是指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
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
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
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
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
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
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
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
(2)上述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在哪一年最终
形成?
(3)根据材料和所学说出上述原则的具体内容。
(4)结合所学分析提出上述原则的目的。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3年中印两国在关于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谈判时周
恩来首次提出;在1955年最终形成。
(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①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②为国内即将展开
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
10.1955年,在(万隆)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
“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
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
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
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
团结。”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
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
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
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
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
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
工作新局面。1.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  )
A.“另起炉灶” B.“不结盟”21世纪教育网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题干体现的就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③取消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3.1954年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下图体现的正是周恩来率领年轻的外交家代表团出现在某座城市时,引起轰动。这座城市应该是(  )
A.伦敦 B.莫斯科
C.纽约 D.日内瓦
解析:选D。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该座城市应是日内瓦。
4.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一些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敌视,大会一度陷入僵局。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明确提出了(  )
( http: / / www. /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世纪教育网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B。A、D项的外交方针是建国初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21世纪教育网
(3)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联系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第(1)、(2)题不是太难,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较难,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答案:(1)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国侵略。
(2)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活动:中苏建交;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3)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国力强大是提高国际地位的根本保证。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外交方针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A项符合题意。
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其中B项最能反映这一点。而A、C两项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
3.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当时采取“一边倒”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
A.创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希望苏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盾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限定,这一时期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而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关键看新中国的实力,仅仅依靠苏联的力量,不可能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排除B;新中国不可能会谋求世界霸权,排除C;结合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排除D。
4.新中国成立头四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充当的只是“配角”。但是,随后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就由“配角”转为“主角”,朋友越来越多。当时促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配角”转为“主角”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新中国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国家经济的恢复
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指导
③周恩来等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及积极的外交活动
④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亚非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头四年是指从1949年到1953年,而转为“主角”的标志是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从而走向国际舞台,①③④均是外交转化的原因。而“求同存异”方针出现于1955年,所以不能入选。排除②,故选C。
5.(2011年济宁高一检测)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的主要内容。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6.(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图片可知是介绍万隆会议的状况。万隆会议是在印尼召开的,A项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国和印度首先提出的,B项错。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C项错。故选D项。
7.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加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40届联大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亚非各国”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判断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万隆会议。
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解析:选C。题干强调的是运用“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结合四个选项只有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符合题干要求。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1世纪教育网
——《共同纲领》
材料2:           材料3: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
(2)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综合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材料1出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引文明确表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在国际会议上的亮相,是中国尝试通过国际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可能性的一次重大努力。材料3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情景。发言贯穿了“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亚非会议是中国外交活动的一次重大成功,是中国争取亚非国家支持、促进与亚非国家友好合作跨出的第一步。
答案:(1)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1世纪教育网
(3)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本质的不同;体现了原则上的坚定性与方针上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作用: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28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国际形势:新中国成立之时,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 ;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
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方针
(1)原则:奉行 。
(2)方针:“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
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
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
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
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
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阵营一边,这就使新
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
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取消他们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
的独立和主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
问题思考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新中国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
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另一方面旧中国采取屈
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
取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
辱的外交关系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
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提示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经
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企图扼杀
新中国。
(2)为维护独立成果,捍卫和平,打破美国的政
策,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了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
(3)可见,“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方针相
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3.外交成就
(1) 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
立了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0个
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 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
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
访问的政府代表团。
(3)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
》,这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
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
有重要意义。
苏联
毛泽东
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
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
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过程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了“ 五项原则”,即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
(2)完善: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在与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中印两国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
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本准则
问题思考
3.怎样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的必然性?
提示 (1)历史原因: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过列
强的侵略,国家领土和主权被肆意践踏。
(2)现实原因:国家独立后,面临巩固新政权、恢
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但世界并不太平,两
大阵营严重对立。
(3)主要原因:中印作为邻国,需要正视历史与现
实,和平共处,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双方的国家
利益。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概况: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旨
在和平解决朝鲜和 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促使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
日内瓦协议》。
(2)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声誉。
印度支那
大国身份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概况: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
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
团参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
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 ”的
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
和合作的宣言》。
求同存异
世界和平
问题思考
4.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
“同”“异”各指什么?
提示 “同”指的是历史上都曾遭受殖民主义侵
略,当前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平与发展本
国经济的任务。“异”指的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度不同。
(3)影响: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会议;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亚非国际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和南京临时政府
时期的屈辱外交不同的成因有哪些?从中可以得
出哪些历史认识?
提示 (1)不同:①社会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独立外交,因为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
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
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南京临时政府是
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帝国
主义存在严重的幻想。
(2)认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
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
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
相比有哪些不同?
思路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
相比,实际上是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容、影
响、外交政策实质上的特点。
答案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3)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
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
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
现的外交政策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另起炉灶”政策。即在新
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
权,再考虑与其建交的问题。
A
2.下图反映的是毛泽东主席的一次出国访问,它所
体现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3.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
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
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
的“礼物”指的是 (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1950年除夕”,用排除法。
A项是1949年春,C项是1950年10月,D项是1953年
开始的。因此应选B项。也可根据教材知识采用直
选法。
B
4.右图是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
谈的情景,下列图解正确的是(  )
A.这次会谈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B.会谈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
系的基本原则
C.会谈提出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思想
D.会谈最大成果是宣布中印建交
B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
理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印度辛格总理意
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开始共同创造新的历
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
础,其内容包括 (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独
立自主 ④互不干涉内政 ⑤平等互利 ⑥和平
共处 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③“独立
自主”是建国初制定的外交政策。⑦促进世界和平发
展是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目标,③⑦都不是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应予以排除。
答案 B
6.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
要的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哪一问题提出合
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  )
A.朝鲜停战
B.和平恢复朝鲜国家统一
C.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
D.“求同存异”
C
能力提升
7.周恩来总理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曾说,中国与非洲
有着共同的灾难。这里“共同的灾难”是指(  )
A.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B.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C.超级大国的政治控制
D.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与非洲
在近代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曾
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A
8.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
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
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
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
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
议是指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26届联大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亚非各国……自
己的命运掌握……平等……友好合作”,就可判
断出这个会议是指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
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
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
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
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
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
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
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这些原则”指什么?
(2)上述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在哪一年最终
形成?
(3)根据材料和所学说出上述原则的具体内容。
(4)结合所学分析提出上述原则的目的。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3年中印两国在关于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谈判时周
恩来首次提出;在1955年最终形成。
(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①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②为国内即将展开
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
10.1955年,在(万隆)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
“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
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
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
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
团结。”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
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
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
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
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
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
工作新局面。1.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  )
A.“另起炉灶” B.“不结盟”21世纪教育网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题干体现的就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③取消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3.1954年是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下图体现的正是周恩来率领年轻的外交家代表团出现在某座城市时,引起轰动。这座城市应该是(  )
A.伦敦 B.莫斯科
C.纽约 D.日内瓦
解析:选D。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故该座城市应是日内瓦。
4.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一些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敌视,大会一度陷入僵局。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明确提出了(  )
( http: / / www. /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世纪教育网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B。A、D项的外交方针是建国初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21世纪教育网
(3)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联系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第(1)、(2)题不是太难,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较难,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答案:(1)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国侵略。
(2)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活动:中苏建交;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3)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国力强大是提高国际地位的根本保证。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外交方针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A项符合题意。
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其中B项最能反映这一点。而A、C两项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
3.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当时采取“一边倒”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
A.创造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希望苏联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盾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限定,这一时期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而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关键看新中国的实力,仅仅依靠苏联的力量,不可能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排除B;新中国不可能会谋求世界霸权,排除C;结合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排除D。
4.新中国成立头四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充当的只是“配角”。但是,随后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就由“配角”转为“主角”,朋友越来越多。当时促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由“配角”转为“主角”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新中国政权的逐步巩固和国家经济的恢复
②“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指导
③周恩来等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及积极的外交活动
④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亚非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头四年是指从1949年到1953年,而转为“主角”的标志是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从而走向国际舞台,①③④均是外交转化的原因。而“求同存异”方针出现于1955年,所以不能入选。排除②,故选C。
5.(2011年济宁高一检测)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的主要内容。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6.(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图片可知是介绍万隆会议的状况。万隆会议是在印尼召开的,A项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国和印度首先提出的,B项错。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C项错。故选D项。
7.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加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40届联大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亚非各国”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判断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万隆会议。
8.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解析:选C。题干强调的是运用“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结合四个选项只有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符合题干要求。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1世纪教育网
——《共同纲领》
材料2:           材料3: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
(2)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综合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材料1出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引文明确表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在国际会议上的亮相,是中国尝试通过国际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可能性的一次重大努力。材料3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情景。发言贯穿了“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亚非会议是中国外交活动的一次重大成功,是中国争取亚非国家支持、促进与亚非国家友好合作跨出的第一步。
答案:(1)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1世纪教育网
(3)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本质的不同;体现了原则上的坚定性与方针上的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作用: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