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文意理解,精段细读
三、课堂训练一:文意理解
1、“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学生自学,两人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教师讲解并小结:
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到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都是“温暖晴和”。
第二段主要写全景,三、四段主要写雪中山色,第五段主要写水上美景,这几幅画图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即使写雪景, 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四、课堂训练二:精段细读
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
2、小结层次阅读,提出有感情地阅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3、教师讲解提示:动词的运用:“顶”、“镶”、“露”、“穿”等;表现色彩的词语。
4、教师范读,学生继续朗读。
品味赏析
1、出示阅读训练题,学生阅读。
(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3)、那几个字非常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
(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5)、(选做)还可以说说你的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
2、检查阅读情况,师生交流。
3、教师讲解,并出示参考答案。
(1)、小山雪霁/雪后斜阳
(2)、妙
(3)、“最”、“呀”、“就”、“吧”、“太”……
(4)、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画面之美;动静之美;以小写大,诗意盎然。
(5)、多角反复(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化静为动(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段末点题(就是小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实践的是文章的一种读法:理解一篇,精读一段。
六、作业:美段美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
知识掌握
1.文学常识填空。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________, 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人。我国现代著名的_ _______。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等。
2.选出加粗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 ]
A.声音很大 B.非常晴朗21世纪教育网
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
A.透明清亮 B.不可捉摸
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21世纪教育网
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 ]
A.仰视
B.俯 瞰
C.平视
(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 ]
A.地理位置
B.地理环境
C.小山的特点
(3)这一句写出了 [ ]
A.山的美
B.济南的美
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能力提高
1.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3.观察下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所得到的启示 。
21世纪教育网
(提示:只要扣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逐渐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回 答,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 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 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 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 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幽静 清幽 波 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 .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 ]
A.(甲) B.(乙)
C.(丙) D.(丁)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4.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 ]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 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老舍,舒庆春,舍予,北京人,作家(文学家),《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21世纪教育网]
2.(1)C(2)B
3.(1)B(2)B(3)C
(二)能力提高
1 .D
2.C
3略
(三)延伸拓展[
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贝多芬。
4.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色。
5.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6.A(共26张PPT)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澄清的河水
倒反的绿萍
冬天的济南
冬景之美
阳光下射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 茶馆》 、 《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济南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景线。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趵突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朗读要点
1、语速
2、语气
3、语调
——
——
——
稍缓
亲切
适中
听 范 读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 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暧,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济南城三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天暖和。
对比
与北平比
与伦敦比
与热带比
无风
响晴
温晴
宝地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北 方 的 冬 天
热带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的远山
水 色
阳光朗照下的山
1、请找出描绘这一景物的语段,并找出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明确:第二段;暖和安适地睡着、唤醒、特别可爱、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2、这种景物具有人的感情的写法在修辞上称为什么?
明确:拟人
3、这一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暖和安适”“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
1、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法写雪后山景 ? 2 用什么修辞手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城外的远山
1、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
水 色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这种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用比喻和拟人
小结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3)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4)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济南的冬天
一济南的天气
二冬天的济南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对比
喜爱
“宝地”
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素淡、雅致
水
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活——清亮通透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③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